《基于GIS的坡耕地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EM for loess slope land based on GIS》.pdfVIP

《基于GIS的坡耕地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EM for loess slope land based on GIS》.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GIS的坡耕地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EM for loess slope land based on GIS》.pdf

第26卷第11期 农业工程学报 、,01.26No.1l 2010年11月 TraIlsactionsoftheCSAE Nov.座机电话号码 基于GIS的坡耕地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赵龙山,张青峰,梁心蓝,曹伟鹏,吴发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712100 摘要:微地形是描述地表起伏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微尺度上建立了不 同耕作措施卜.黄七坡耕地的数字高程模犁 DEM ,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建 立的微DEM模型能正确地再现坡耕地地表形态,利用其派生的微坡度、微坡向数据可作为研究土壤侵蚀空间差异的重 要因子;微坡度分布特征与耕作措施密切相关,对于人工锄耕 cH 和人工掏挖 1w 措旅,微坡度栅格统计数随着 微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等高耕作 DG 措施下微坡度栅格统计数随着微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Tw,CH和DG坡面微坡向的栅格统计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坡度对微坡向的分布影响明显;利用微DEM计算的地表侵 蚀量能够反映出坡面侵蚀的大小。为研究微地形条件下土壤侵蚀过程提供了数据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微地形条件下土 壤侵蚀机理的特征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侵蚀,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地形,黄土坡耕地,耕作措施,微地形,数字高程模型 doi:lO.396蛳.issn.1002—6819.20lO.“.054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 2010 一1l一0317一06 —322. zhao a1.Establishment锄dofDEMforlo嚣s Iandb鹬cdon Longsh锄,zh锄g xinl觚,et application s10pe Qing矗mg,Li锄g ofme GIS[J】.Tr粕sactionsCSAE,20lO,26 11 :317—322. iIlChinese、 I袖English曲s昀ct elev撕on 模型 di百tal 0引言 析,以期为土壤侵蚀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由于人为管理和土壤侵蚀等环境条件共 1材料与方法 同作用,耕地地表呈现厘米级的空间起伏,这就是微地 形。微地形是描述地表起伏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 1.1试验土壤 cm 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11,在水力侵蚀 试验选取陕西省杨凌区坡耕地表层土 O~20 中又称为地表糙度【l。7】。对于不同的耕作方式、作物种类、 为试验用土,杨凌区位于黄土高原南缘,东经108.720, 土壤类型、各种降雨参数以及泥沙输移过程等,均会导 北纬34.360,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 致微地形的空间差异。对坡耕地而言,耕作方式是微地 约为637.6mm,该区土壤为填土,灰棕色,土体较疏松, 形形成的主要原因【l五】。已有的研究表明【8。121,微地形对降有粒状或团块状结构,机械组成见表l。 雨、土壤入渗、坡面产流及汇流产生影响,反过来降雨、 表l 0~20an试验土壤颗粒组成特征 1’ablel Paniclesizedis仃ibutionof soilinO_20cm 径流及风蚀等环境因素又会对微地形的时空分布产生影 exp酬_In∞tal 响。但是,由于受空间数据获取技术的限制,已有的研 d印th 粒径/mm 机械组成% 粒径/啪 机械组成惕 究几乎都是在区域 或流域 尺度上,而针对微地形的 研究甚少,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微地形在土壤侵蚀过程 O.00l 36.28 O.05~0.25 2.70 中作用的理解。 O.ool~ O.001512.89 O.25 O。12 鉴于此,本文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过程中,采用微 O.005~ 0.Ol 6.88 物理性黏粒 56.05 O.01~ O.05 41.13 infomation 地形测量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eo鲜Lphy system,GIS 技术建立不同降雨时段坡耕地微数字高程 1.2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室内人工模拟方法进行,试验土槽大小为 收稿日期:2009一ll-02修订日期:20Io.II.03 2.0m×1.0m×0.5m。试验以黄土坡耕地农业生产中普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座机电话号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展“973”计划 2007cB407201 采用的人工掏挖、人工锄耕和等高耕作为研究对象,故 在相应的土槽内布设这3种耕作措施,分别模拟不同的 作者简介:赵龙山 1985一 ,男,主要从事GIS与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12loo。 微地形条件 或地表糙度 。 Emai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cw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