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查法-zhang.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5版《中国药典》 微生物限度检查 修订内容 辽宁省药品检验所 赫爱平、张雅杰 2005年5月 一、2005年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标准修订情况 二、2005年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修订情况 三、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 一、2005年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标准修订情况 (一)、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的制订原则 2000年版:细菌数、酵母菌数和霉菌数按剂型制订;控制菌(致病菌)按给药途径制订。 2005年版:均按给药途径制订。 理由:同一剂型有不同的给药途径;新剂型的出现;国外药典的限度标准制订原则 (二)、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的应用 本版药典明确指出:药品的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的检验,原料及辅料(中药提取物及辅料)的检验, 新药标准制订,进口药品标准复核,考察药品质量及仲裁等,除另有规定外,其微生物限度均以本标准为依据。 (三)、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的控制项目 ●杂菌数:细菌数 霉菌和酵母菌数 ●控制菌(致病菌):大肠埃希菌 大肠菌群(含药材原粉及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制剂) 沙门菌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梭菌(阴道、尿道给药制剂) (四)2005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的 分类 1. 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口服给药制剂 ●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 ●含药材原粉的制剂 ●含豆豉、神曲等发酵成分的制剂 3. 局部给药制剂 ⑴ 用于手术、烧伤及严重损伤的局部给药制剂(无菌) ⑵用于表皮或黏膜不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局部给药制剂 ⑶用于表皮或黏膜完整的含药材原粉的局部给药制剂 ⑷眼部给药制剂(由100,不得检出→10,不得检出) ⑸耳、鼻及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 ⑹阴道、尿道给药制剂(含生药原粉的深部用药,破伤风杆菌→梭菌) ⑺直肠给药制剂 ⑻其它局部给药制剂 4、兼用给药途径的制剂,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 (五)、2005版制剂通则项下的 微生物限度要求 1、2005版化学药制剂通则项下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无菌检查:注射剂、植入剂、冲洗剂。 无菌检查及微生物限度检查:软膏剂、眼用制剂、气雾 剂 、喷雾剂、散剂、耳用制剂、鼻用制剂、凝胶剂 、 乳膏剂 。 微生物限度检查:粉雾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 、口服乳剂、搽剂、洗剂、局部用片剂、酊剂、栓剂、糖浆剂、膜剂、贴剂 、灌肠剂 、糊剂 、涂剂、涂膜剂 。 原则性要求:丸剂、口服片剂、胶囊剂、颗粒剂。 2、2005版中药制剂通则项下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无菌检查:注射剂。 无菌检查及微生物限度检查:散剂、软膏剂、眼用制剂、鼻用制剂、气雾剂、喷雾剂。 微生物限度检查:丸剂、颗粒剂、片剂、锭剂、煎膏 剂、胶剂、糖浆剂、合剂、滴丸剂、胶囊剂、酒剂、 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露剂、茶剂、栓剂、贴膏 剂(贴剂)、凝胶剂、搽剂、洗剂、涂膜剂. 不要求:膏药。 3、2005版三部制剂通则项下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无菌检查:注射剂、外用溶液剂、灌洗剂。 微生物限度检查:片剂、栓剂、胶囊剂、散剂、颗粒剂、气雾剂。 无菌检查或微生物限度检查: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喷雾剂、眼用制剂、鼻用制剂。 (六)、品种项下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辅料:乳糖、淀粉、糊精、玉米朊、精制玉米油等。 纯化水:微生物限度 取本品,采用薄膜过滤法处理后,依法检查(附录Ⅺ J),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ml不得过100个。 注射用水:微生物限度 取本品至少200ml,采用薄膜过滤法处理后,依法检查(附录Ⅺ J),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00ml不得过10个。 二、2005年版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修订情况 二00四年十月 (二)增、修订内容(1)总则 ● 操作环境 洁净度: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 洁净度定期检测: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细菌培养温度:30~35℃。 ●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23(25)~28℃。 控制菌培养温度:35~37℃ ●结果报告:以1g、1ml、10g、10ml 或 10cm2 为单位报告。 (2)检验量 ● 抽样量 :随机抽取不少于检验量(两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 ● 检验量: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的量。一般为10g或10ml;中药膜剂50 cm2,化学药膜剂为100cm2;贵重或微量包装的药品酌减(不得少于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