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学原理课件.第二讲new.ppt
美 学 原 理 一 朱光潜先生的学术历程 二 宗白华先生的学术历程 动物性有好的方面,否则动物也不是动物了。但是,也有不好的方面,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自我鼓励主要是为群体的。人的创新,是为了种族,但也是为了自己。因为你只有在精神上创新了,你才是人,否则你就还不是人,这就与动物不同,动物的快感只是出于动物种群的进化的需要。而动物的动物性正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没有创新的生命需要。 其次,动物有生理快感,只是感觉到了对于他们的生命活动有利,但是与对象处于同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意义、价值。生理快感是精神快感的基础,但也仅此而已。“意识”,是区别它们的关键。生命需要不再直接通过生命活动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意识表现出来。意识不只是反映,而且是本体。没有意识到创新的生命需要。 经济学上称为“边际收益递减”的定律很值得注意。财富越增长,赚的钱越多,人生却反而越容易懈怠、越容易毫无乐趣,可以这么说,如果把人生的目标仅仅定为赚钱的话,那么,总有一天就会失去人生的快乐。 从20世纪开始,全世界的大学者都在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呢?人类的快乐是怎么丢失的!从佛洛依德开始,很多大学者都一再问一个问题,当物质极大的繁荣以后,快乐却怎么竟然没有得到呢?显然,“边际收益递减”的定律在社会生活里也在发挥着作用。 俄国大诗人涅克拉索夫有一部长诗,题作:“在俄罗斯,谁能快乐?”假如我们把这个问题换成:“在世界上,谁能快乐?”你会怎样回答? “总统”、“经理”?责任太大,压力太大; “王子”、“公主”, “富翁”、“富婆”, 哈佛大学的学生”——哈佛大学的学生们多半都说,他们“不快乐”! 当然,你不一定关心那些“天之骄子”是否快乐。但是,你却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你是否快乐?你也许还有兴趣知道:人为何常常不快乐?怎样才能快乐? 弗洛伊德“口唇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是用嘴来了解世界的。满足的也只是可见、可触的有限资源。 中国人特别喜欢说,“民主能当饭吃吗?”“自由能当饭吃吗?”“美能当饭吃吗?”中国人只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却从不思上帝,也难怪中国人喜欢说“造反有理”,那正是因为别的都已经没理。中国人还有一个让全世界都会目瞪口呆的口号,叫“民以食为天”。 伊甸园里里的那条蛇如果想要引诱中国人,那肯定是没有可能的。因为中国人一看到蛇,就会马上把它捉来吃掉的,根本不会给它任何的引诱机会。类似的话,林语堂先生也曾经说过,他说,中国人甚至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因为中国人会急着把它吃掉。“吃的就是心跳”,这就是中国人的普遍心态。烟枪、酒囊、饭袋、茶壶、药罐,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观?其实,这就是中国人只关注有限资源的必然结果。 全部的中国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朝的最后末年,我们现在形象的说就是24姓——也就是24个家庭争夺中国。这24姓的争夺都完全是动物性的。跟动物争猴王、争狮王、争虎王没有什么区别。这种争夺,其实也无非就是一场抢椅子的游戏。 莫瑞斯指出的:它使人们“都在一个看起来热闹非凡的小群体中快乐地奔忙着,而这实际上是个相互联结、相互交叠的氏族群体。自裸猿的原始时期以来,他的变化真是少得可怜呵”。(莫瑞斯:《裸猿》第126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说到这里,我想各位已经可以猜测到了,为什么要从 “爱美之心,人才有之”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在人类通过身体站立的方式从“动物”脱离开来之后还最需要“爱美之心”、还仍旧是“没有美万万不能”?原因就在于:人类还要通过精神站立的方式再次从“动物性”脱离开来,“爱美之心”,就是人类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的自我鼓励,也是人类在精神进化过程中的冒险、创新、牺牲、奉献等行为的自我鼓励。正因为这个原因,“爱美之心”才不仅仅是只有“人才有之”,而且还要必须“人皆有之”。 不过,这毕竟还只是猜测,要真正地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奥秘讲清楚,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我们还需要把“无限性”的概念说清楚。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 当然要从人类的“向死而在”开始。 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济慈《每当我害怕”》: 每当我害怕,生命也许等不及\我的笔搜集完我蓬勃的思潮\等不及高高一堆书,在文字里\象丰富的谷仓,把熟谷子收好\每当我在繁星的夜幕上看见\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而且想,我或许活不到那一天\以偶然的神笔描出它的幻相\每当我感觉,呵,瞬息的美人\我也许永远都不会再看到你\不会再陶醉于无忧的爱情\和它的魅力!--于是,在这广大的\世界的岸沿,我独自站定、沉思\直到爱情、声名,都没入虚无里。 相对而言,“死亡意识”只是人生的自觉,“有限性”则已经是人性的自觉。 具体来说,由“死亡意识”,人类首先意识到了生命的有限。 人类曾经以占有作为自己生存的目标,凡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吃得到的,都是渴望大包大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