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第一期训材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年教师第一期训材料

丰子恺:漫画高才惊四海 莫小也 丰子恺先生的前半生是在战乱与飘泊中度过的,直到五十年代他才得以安居上海。因此,当丰子恺回顾往事时,常常对亲朋晚辈这样说:“我以前七搭八搭,文学、绘画,音乐,宗教,教育......什么都弄,像马浪荡一样,结果一事无成。”其实,这是丰子恺对自己的文化成就极谦虚的表示,而我们却由此发现他曾经将生命寄托于教育事业。 大抵也由于上述原因,丰子恺从事过的艺术教育业绩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本人梳耙他的《教师日记》及有关论著,试述他的教师生涯以及他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独特思考。 一 丰子恺正式在学校从事教职共十五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19年秋至1930年秋,主要在专科师范学校及中小学任教。1919年,丰子恺22岁,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学历仅相当于今日的普通中学。他曾经想继续求学,但由于家境限制,不允诺许他升学而专修绘画。正在踌躇之际,恰好他的同校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毕业的吴梦非、留日学音乐归来的旧同学刘质平在商议创办上海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他就应邀参加了该校的筹办工作。至1922年夏,他在此校任教务主任,兼教西洋画(期间1921年曾经去日本留学10个月),同时还先后在东亚体育学校、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兼课。1922年秋,由夏丐尊介绍,丰子凯去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图画音乐,并在宁波第四中学、育德小学兼课。 由于春晖部分教师与当局意见不合,集体辞职,丰子恺也随此事件而离开该校。1925年初,他与匡互生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办了立达中学。该年夏天,立达中学改名为“立达学园”,丰子恺任校务委员兼西洋画科负责人,直至1930年秋因患伤寒辞去教职。此五年中,他先后兼课于上海私立艺术大学(1925)、澄衷中学(1927)、复旦实验中学(1927)、松江女子中学(1929),发表并出版了大量有关美术音乐的论著与漫画专集,他还任开明书店编辑与《中学生》、《一般》刊物的美编。此外,这十年他几乎一直兼任音乐课。 丰子恺从教的后期指1938年夏至1943年6月阶段。那时日寇烽火正起,他撵转任职于西南的师范或“流亡大学”。最初应桂林师范学校之聘,自1938年10月24日开始为新创办的该校高师班与简师班分别讲授美术、图画课,同时兼两班的国文。此外,38年暑期与秋季,他还曾经为“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开课,这批学员成为不久开办的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骨干。同年年底,丰子恺被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聘为校艺术指导及讲师,他遂辞桂师职,历经困苦,终于在次年四月到达浙大所在地广西宜山。至1942年11月,他又随浙大迁徙贵州都匀、遵义,先是授艺术教育、艺术欣赏二课,接着又增授新文学课,并升副教授。《教师日记》即是他在桂师、浙大教学生活的真实描述,如他在日记中记录了桂师开欢送会时的训辞,其中讲到离开桂师的三个原因,其一是“利用此流离,以从事游历”,其三是“吾于美术不能教实技,贻误诸君前程”,而其二作为主观原因,则是“吾乡失陷,吾浙已非完土,吾心常有隐痛。浙江大学乃吾之乡学,对吾有诸君不能想象之诱惑力”。他的日记对我们详尽了解他教师生涯中的转折及特色都极有价值。 1942年11月,丰子恺应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陈之佛之聘,去四川重庆沙坪坝任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但于次年夏即辞去。1947年返回沪时,浙江大学曾经再次聘他做教师,因种种原故而未去成。 二 丰子恺从教正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之始,而第二次执教则是中国教育遭受重大损失、整个中华民族处于最艰难的岁月。因此,他的教师生涯也必然留下那个时代的特征。 首先,他的生活一直异常清贫,并且常常为了糊口而奔波多处或迁徙。当时他参与创办的两所学校,开始均靠租房,立达中学校长匡互生的办公室兼卧室竟是“亭子间下面的灶间”,“教室与走道没有间隔,陶(载良)先生去买了几条白布来挂上,当作板壁”。1928年夏立达西洋画科也因为经费困难而停办。从教前十年,丰子恺虽任学校要职,并多处兼课,但是所得工资仍然微薄,生活十分诘据。有一次,他甚至向大江书铺编辑汪馥泉预借两月生活费。他在西南任教时生活更为艰辛。当时他携家眷11人逃难,为租房价低些,只能借居离开学校较远的乡村。如在桂师时,家往泮塘岭40号,到学校所在地两江镇有五里之遥,走一趟需三十五分钟,上课之日则“朝暮而行”。为省钱,丰子恺常常以步代舟,有一次去永福,来回各五十五里均风雨无阻步行。他从教期间的居住条件也很差,前期“屋子小,没有独立的书房。睡觉,吃饭,工作,同在一室”。后期遭受颠沛更不容述,直到抵重庆建成“沙坪小屋”之前一直是到处为家,即使沙坪的“自建茅庐,聊可容膝,但极狭陋”。至于伙食,丰子恺曾提及早年在一个师范学校工作的时候,“膳厅里的饭比箪食瓢饮更苦,同事都不堪其忧”,桂师的教师与学生共饭,膳食亦相当清苦。 然而,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的艰苦环境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gben002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