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pdf

工序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总第 169期 工序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 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 李慧燕 ,李 宏 (1.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04) 摘 要 :基于工序分工的视角,利用SFA方法,采用三要素超对数函数,将 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率。通过研究其影响因素发现参与工序分工有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且与技术密集水平共同影响技术进步率;市场 竞争有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技术效 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启示。 关键词:工序分工;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随机前沿方法;垂直专业化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2—0065—08;中图分类号 :F404.3;文献标识码 :A 一 、 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工序分工逐渐成为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参与全 球分工的模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参与全球分工是否会造成中国制造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目前学界主要有 两种观点。曾铮(2009)认为在此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陷人了发展经济学家所谓的 “贫困化”发展困境。 梁 碧波 (2011)得出类似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生产领域出现的中性技术进步非但没有帮助其摆脱 “比较优势陷 阱”,反而进一步稳定了原有的国际分工贸易均衡格局。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工序分工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了 积极的技术外溢,其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张小蒂和孙景蔚 (2006)、肖文和殷宝庆 (2010,2011)研究 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但并未区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因此基于工序分工视 角,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由Aigner、Lovell和Schimidt(1977),以及 Meeusen和Broeck(1977)分别提出,它综合考虑 了前沿技术使用上的无效率和随机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因而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技术进步的研究。闫冰和冯根福 (2005)借鉴随机前沿模型,运用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研发效率。 类似的研究还有邹文杰 (2012)、冯峰和李慧敏 (2012)等。涂正革和肖耿 (2007)则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计了 1995—2002年中国工 业细分行业的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了各行业的前沿技术进步贡献率。 王 良和冯涛(2010)基于随机前沿方法测算 了中国1996—2007年省际出口贸易技术效率,但并未将制造业行业进行细分。以上研究测度了相关行业的技术 效率,但均未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 李胜文和李大胜 (2008)基于三种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了1985 — 2005年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分解为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增长。 相关的研 究还有余泳泽和张妍 (2012)、姚志毅等(2012)。 上述文献均利用随机前沿方法重点研究中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但未关注工序分工程度与技术效率 、 技术进步率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三种投入要素的随机前沿方法测度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并将 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利用计量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参与工序分工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的 影响,以此全面反映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参与程度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收稿 日期 :2014一O1—29 作者简介:李慧燕 (1979一),女 ,天津人,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分工;李 宏(1963~),男,山 东人,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总第 169期 二、模型设定、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 )模型设定 超对数函数放松了C—D生产函数中技术中性和产出弹性不变的假设,不仅考虑了投入要素的替代变化,还 考虑了静态的技术进步,更加贴近经济现实。借鉴 Battese和Coelli(1995)、Kumbhakar(2000)模型形式,

文档评论(0)

lizhencai09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0124015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