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未知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的分析及其中间宿主调查.pdf

广州管圆线虫未知基因的筛选与功能的分析及其中间宿主调查.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广卅l管圆线虫未知基凼的筛选和功能研究及中间宿主调查 中文摘要 广州管圆线虫未知基因的筛选和功能研究 及中间宿主调查 专 业: 病原生物学 博士研究生: 孟锦绣 导 师: 詹希美教授 摘要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us 次发现并命名的。其中间宿主为螺蛳、蛞蝓和蜗牛等软体动物,终末宿主为鼠类, 人是非正常宿主。当人食入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带虫中间宿主,或吃了受到广州管圆 线虫三期幼虫污染的蔬菜、水果而感染时,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主要表现 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流行在东南亚及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岛屿,在北美洲、 澳大利亚如悉尼、欧洲国家如瑞士等地均出现过病例报道。我国最早在台湾发现 了首个病例,至今黑龙江、辽宁、天津、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都陆续有过病例 报导,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浙江和福建两省发生多次暴发流行情况。 随着人们对生、鲜和烤制食品的偏爱,该病作为食源性寄生虫病越来越危害 到人民的健康,引起了我国卫生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对该病的高度重视。卫生部 在2003年将广州管圆线虫病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2005年又警告人们警惕包括 广州管圆线虫在内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在新出现的全球性威 胁的传染病中有三种属寄生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到目前, 该病在诊断、治疗以及广州管圆线虫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都很有限。 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在患者脑脊液中查到虫体,但该检出率仅为 10%一44%。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用广州管圆线虫的特异性抗原来检测外周血 中的抗体是非常可行的辅助检测手段,但至今这些特异性抗体的来源还只限于虫 广州管圆线虫未知肇凼的筛选和功能研究及中间宿主调查 中文摘要 体粗抗原、虫体可溶性抗原和虫体蛋白组分。虫体蛋白组分的特异性较好,但此 类抗原不易分离,对于不容易获得的虫体来说抗原来源就更为有限。虫体抗原的 处理批次间难以达到一致,使广州管圆线虫病一直未有理想的的诊断方法。 由于人们对广州管圆线虫的关注是近几年的事,所以在广州管圆线虫致病机 制和药物研究方面的报道非常有限。寄生虫代谢特点一直是了解寄生虫的致病机 制,研究抗寄生虫药物的基础和依据。其中,寄生虫的能量代谢为虫体发育、繁 殖及适应不同环境需要提供能量来源,不同寄生虫在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 中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代谢方式,为研究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抗虫药物提供 了着手点。 广州管圆线虫病在儿童病死率较高,在成人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目前没 有针对该病的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因此作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广州管圆线 虫病防重于治。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三环节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中, 传染源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主要传染源(中间宿主 螺)的分布、种类及感染程度等才能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防止暴发流行提供 参考依据。 本研究从以上三方面问题出发,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构建的基础上 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在用EST方法筛选广州管圆线虫成虫eDNA文库的过程中,发现一全长 的丰度表达基因GAMMA—BBH,是为广州管圆线虫未知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该 基因是脂肪酸B一氧化限速酶一肉碱合成的关键酶,其表达水乎能反应脂肪酸 B一氧化代谢水平。脂肪酸代谢在线虫代谢中比其它寄生蠕虫有更重要的地位, 它与线虫的生长发育关系紧密。作者将该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 Western—blot结果证实正确表达了该基因。酶学研究表明该重组基因表达产物 具有较好的GAMMA—BBH酶催化活性,因此作为合成L一肉碱的转化酶,具有相当 的经济应用价值。 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不同虫龄虫体中GAMMA—BBH的表 达水平,结果发现随着广州管圆线虫虫龄的增长GAMMA—BBH的表达量逐渐增加, 在第30天后的成虫体内其表达量达到高峰,随后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在第 87天时表达又呈现高水平。表明,脂肪酸0一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