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苏轼旷达词风.doc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冯波摘 要:本文从苏轼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特征方面试论了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变的旷达,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他旷达词风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苏轼在对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全力,以我役物,不以物役我,淡漠得失。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坦然自若,彰显其文化性格。关键词:苏轼? 乌台诗案? 旷达? 人生哲学 绪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巨人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变地荆棘丛生。从虽死犹荣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籍,从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在他们身上都显示了不同人格特征,耿怀而又世故,狂放而由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保全性格……而苏轼则可以说是这些封建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旷达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他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原因,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的旷达使得他心中无所挂怀,胸怀坦荡,虽多遭不运,而乐观情怀不变。有人说: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送任伋通到黄州兼寄兄子父》:“吾州之家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到了“乌台诗案”他由少年盛壮增加了傲世,抗世的成份。《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又说“我本不达世,而世与我殊”。尽管他在仕途上迭经逆境,坎坷困顿,但他总能“矫首独傲世,委必还乐天”。 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始终保持一种傲视磨难的旷达襟怀。三、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一)、苏轼与“乌台诗案”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状多为苏轼所写的诗文。他们以苏轼所写的诗文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大做文章,说他反叛皇帝和朝廷。有些人更在苏轼的上书中断章取义,明言他反对新法;甚至连当时人们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成为罪名之一,何正臣说:“轼所为文学,传于人者众”;李定说:“(苏轼)滥得时名”,舒亶说:“(苏轼)传布中外,自以为能”。他们还选取苏轼的诗文集,举册以进神宗,神宗下旨送御史台根劾。这一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便付诸实施了。可见“乌台诗案”是以诗文为定罪的借口,实际上是由于苏轼在性格上的坦荡,政治上的光明磊落、不说假话,真实地反映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弊病,因而不为当时主持新法的人们所容,他们必然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性质纯属政治迫害。(二)、“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苏轼从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130天,他在狱中过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日子。而在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进化。这场浩劫使他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观更加趋于完美和成熟。牢狱生活使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