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流体特征及其
与油气保存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王威,男,1980 年7 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徐国盛教授,2009
年6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摘 要
本论文针对中扬子地区海相地层年代老、后期构造活动强、原生油气藏经历
多次破坏改造,油气演化和富集规律复杂的特点,从基础工作入手,针对海相地
层油气保存研究之重点和难点,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基础资料收集工作。以
构造地质学、流体化学及流体封存箱等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构造形成与演
化为主线,分析构造演化过程中的流体化学-动力学响应特征,恢复与重现流体
化学-动力学运移轨迹,建立了中扬子区海相地层现今流体封存箱系统油气保存
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流体封存箱演变史,明确流体封存箱油气成藏主
控因素,预测出有利于油气保存的勘探区带。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性成果如下:
(1) 中扬子区的构造演化具有多期性,构造变形具有多层性,先后经历了加
里东整体沉降期、海西-印支大隆大坳期、早燕山强烈变形变位期、晚燕山-喜
马拉雅伸展-拗陷期等四个阶段,早燕山期为中扬子区构造主要形成时期。
(2)采用古水动力场恢复与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根据中扬子区域构造
运动的多期性、沉积与剥蚀作用、水动力条件,把研究区不同海相储层地下径流
演化过程划分为加里东期、海西-早印支期、晚印支-早燕山期、晚燕山-喜马
拉雅期2 -4 个水文地质旋回,恢复和重建了海相储层的古水动力场。根据储层
水动力场态势及地下水径流汇聚特点,提出了研究区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水动力学
模式:低势圈闭型、低势半圈闭型、势梯度陡变型与台缘型和流势马鞍型等。通
过储层流体势场剖析,揭示出研究区不同构造带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复杂
性,以储层水汇流模型、径流继承性、埋藏封闭条件和水化学特征等作为评价因
子,预测了中扬子区海相储层油气聚集有利区。
(3)利用地下水地球化学因子转化分析技术,通过大量薄片之矿物成分与孔
洞缝充填物的鉴定与统计,中扬子区海相地层识别出:大气淡水溶蚀、溶洞、溶
缝、泥质充填去白云化及淡水白云石组合;黄铁矿、泥岩压释水及白云石溶蚀重
结晶组合;构造破裂、石英沉淀、黄铁矿沉淀、异形白云石、有机溶蚀组合等,
与之相对应的水化学环境分为:准同生期近地表蒸发超盐度水介质环境;浅埋藏
I
低温咸水环境;深埋藏中-高温卤水环境等。在解剖储层水动力场和水化学特征
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与建立了地层水化学成因演化序列和模式。
(4)采用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经流体碳、氧、锶同位素和包裹体的综合
研究表明:湘鄂西大部分地区寒武系流体向下伏震旦系灯影组运移和向上覆奥陶
系储层运移,由于所分析样品主要形成于石油热裂解后,说明下组合中分隔流体
的封隔层已失效,湘鄂西区下组合及下伏震旦系已无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
鄂西渝东区三叠系和二叠系中的流体主要来自于上二叠统,且受地表渗入水影响
小,海相上组合中未见下伏早古生界流体加入,如果以古生界作为勘探目的层,
下组合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江汉平原区在早期流体充注时,流体来自于下
伏寒武系,下伏古生界与上覆三叠系的流体相互连通,早期古生界的保存条件相
对较差;晚期流体充注时,早古生代地层与中生代地层中的流体互不连通,即晚
期保存条件相对较好。但流体包裹体拉曼分析表明,海相地层中可能缺少较大规
模的油气充注。探讨了流体化学-动力学运移轨迹,分析了与流体运移轨迹具成
生联系的油气保存体系的完整性与继承性。
(5)依照有效烃灶对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流体封存箱进行统一划分,将中扬子
区海相地层在纵向上划分为4 个主要的流体封存箱单元,自下而上分别为Ⅰ-流
体封存箱单元( ∈-Z) 、Ⅱ-流体封存箱单元(O -∈) 、Ⅲ-流体封存箱单元(S)和
1 2
Ⅳ-流体封存箱单元(T -D) 。
1
(6)采用成藏动力学理论,探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存条
件是中扬子区海相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而构造隆升剥蚀、断裂活动、流体保存
的继承性是影响油气保存的三大要素。综合考虑了地层出露情况,特别是侏罗系
覆盖程度;后期构造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