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叙事辅助和语言游戏:歌谣在民间故事中的两种功能.pdf
豳
叙事辅助和语言游戏:歌谣在民间故事中的两种功能※
●曹成竹
摘 要:歌谣在民间故事中有着两种比较突出的功能,一是作为叙事的必要辅助,一是作为纯粹的语言游戏。前者
以故事为核心,歌谣所起到的作用是修辞意义上的,是使得民间故事更加精彩和引人入胜的必要手段;后
者以歌谣本身为核心,歌谣所起到的作用是文化意义上的,营构出民间文化特有的诙谐和狂欢化语境。
关键词:歌谣;民间故事;辅助叙事;语言游戏
文章编号:1003-2568(2014)04-0094—05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作 者:曹成竹,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讲师。 邮编:250100
中国歌谣特别是汉民族歌谣较少有叙事类作 等类型,并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中国古代文学叙事艺
品,但这并不妨碍歌谣在叙事文学中承担着相应的 术传统的继承、五四以来现当代作家歌谣意识的增
功能。因为歌谣所代表的 “风”一直被认为是百姓心 强、歌谣 自身的多重价值等原因,在文献梳理和理论
声的真实表露,所以它们在历史文本中始终 占有一 阐释方面十分具有启发性。
席之地。 《国语》、《史记》中便能看到歌谣的存在,或 然而,当我们思考歌谣在中国古典文学以及现
表达民生疾苦 、或讽刺统治权贵、或映谶王朝更迭。 当代文学中的 “显现”所蕴含的意义及功能的时候,
明清以来的小说同样经常引用歌谣 ,作为刻画人物 却也留下了理论的空场。歌谣作为一种流传于 “小传
和突出主题的辅助手段。然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 统”社会的文艺形态,总是因某些固有特质(如情感的
中,歌谣始终是处于文学秩序底层的小道末流,其在 真实 自然、思想的大胆解放、语言的浅 白质朴、代表地
叙事作品中的地位与其他嵌入的诗文词相比,更是 域民族的文化身份等)而被文化精英群体所利用,在
一 种点缀和陪衬,因此始终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代表着 “大传统”的主导文学中发挥作用。而歌谣在其
2O世纪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十 原生态的语境下,在底层民间社会的文学文本中又是
分有趣的现象 ,即歌谣开始为作家们所偏爱,沈从 如何存在的呢?这一问题很少有人思考。我们习惯把
文、鲁迅 、周作人、台静农、汪 曾祺、端木蕻 良等人的 歌谣和民间传说故事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口传文学
作品中都不乏歌谣。这一新文学现象在4O年代的解 类型,对于它们的研究也是彼此区隔的。实际上,较之
放区文学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文学乃至当代 精英文学对于歌谣的垂青而言,民间文学对于歌谣的
文学中同样突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歌谣在20世 态度更像是一种 “还原”,前者代表着特定文学权力秩
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 中成为了一股新兴的推动 序下把歌谣作为他者的一种想象性建构,而后者则以
力,它不仅启发了诗人从民间资源中寻求灵感的新 现实性为原则,更加贴近歌谣在民间社会的本来面
诗改革,还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 貌。因此,考察歌谣在民间故事中的存在是必要的,它
审美、文化和政治功能。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学界的 不仅为我们研究歌谣在不同文学层级中的存在方式
重视和思考,人们或以单个作家作品中的歌谣情结 提供了补充和参照,还能帮助我们发掘民间叙事文本
为个案,或从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整体上展开分析研 与歌谣的融合所蕴含的文学技巧,并从文化功能的角
究。其中比较有代表陛的是罗宗宇的 论《中国现当代 度呈现出歌谣的某些独特品质。
小说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①一文 ,作者例
一 、 故事中的歌谣:作为叙事的辅助
举了沈从文、汪曾祺、周立波、柳青、曲波、路遥、张贤
亮、张承志、余华、张玮等作家作品中包含歌谣的例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着对民间故事的偏爱,
子,把这些歌谣分为直接引用、完整引用和间接引用 他指出这并不是因为 自己 “忠于某个民族的传统”,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20世纪早期中国歌谣运动的美学反思”(12czw016)阶段性成果
①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O12年第6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