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全集》翻译项目规划与挑战.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德全集》翻译项目规划与挑战

“《歌德全集》翻译”项目: 规划与挑战 谢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5.08.13日 柏林自由大学讲座,简稿)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上半叶德国与欧洲最重要的诗 人、剧作家和思想家,在德国文学发展史、德国思想史与精神史以及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极重 要地位。 作为世界文坛巨擎,歌德长期以来是德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倚持。其作品在英国、 法国和意大利等西方主要文化大国以及俄罗斯、美国与东亚诸国,均有广泛而深入的译介与 接受。 歌德作品的汉译与研究在我国也早有源流,已有百余年历史,相关成果积叠盈尺。 中国与歌德初次的相遇,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后者在 1878 年 11 月 29 日的《使德日记》中曾提及 “果次” (歌德)之名;第一位汉译歌德作品的人当 推王国维。他在 1900 年夏天依据英译翻译了德国物理学家海尔模壑尔兹的著作《势力不灭 论》,内含歌德《浮士德》摘译;文学史上介绍歌德的第一人应属辜鸿铭。他先后在其英译 《论语——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举例说明的独特译文》(上海:别发洋行,1898)、英文 著作《尊王篇》(上海:别发洋行,1901)和《春秋大义》(北京每日新闻社,1915)中译引 歌德等西方作家。在 1910 年出版的《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辜氏还翻译了俄特 (歌德)的《自 强不息箴》,以此来应和孔子之言。但歌德进入中国的公众视野,则有赖于赵必振据日文编 本所撰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1903)等。这其中载有 “可特传” (歌德传),详细介 绍了歌德的生平、著作及其对德国文学的影响;而真正自德文译介歌德并对之有所体悟者, 当首推马君武。马君武在其《马君武诗稿》(1914)和稍后周瘦鹃在其《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1917)中,分别收入了歌德诗歌和小说的汉译。从那时起,中国的歌德译介,大抵经历了 5 个发展阶段。 1.歌德作品汉译与歌德研究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简述 1)1920 年之前歌德译介与接受的初兴 上提数位文化名人,将歌德带入中国接受语境,乃歌德译介与研究的先驱。他们或介绍 歌德的生平与创作,或翻译歌德的诗作等。研究大抵粗疏,翻译多由自英语、日文等转译, 并以文言出之。 2 ) “五四 ”之后歌德译介与研讨的高点( 1920— 1937) 1920 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的通信集《三叶集》。在信 中,三人研探歌德并企望 “先把他所有的一切名著杰作……和盘翻译过来……”。《三叶集》 的问世,提示了歌德译介高潮的到来。 1922 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全译本,取得极大成功。 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了第一个“歌德热潮” 。 截止 1936 年,歌德重要作品或节选的汉译有:小说、散文作品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诗与真》、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释勒(席勒)与歌德通 信集》;诗歌类如《歌德名诗选》、《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等;剧本类有《浮士德》(上、下部) 、 《史推拉》、《克拉维歌》、《兄妹》、《哀格蒙特》、《塔索》、《铁手骑士葛兹》等。这其间译介 活动的代表人物包括郭沫若、周学普和张传普(张威廉)等。 而相关的歌德研究成果也蔚为大观。 大量解读歌德或关于歌德作品汉译问题的文章与论文被收录进各式文集。 对歌德生平与创作的开掘,也多有成绩。这方面的成果包括:柳无忌的《少年歌德》(上 海:北新书局,1930))、黎青主的《哥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冯至的《歌德传》 (1932 年前)等。 总之,这一阶段对歌德的译介与研究,正与“五四运动”时期和其后内忧外患阶段学人与 国人们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思考民族命运等要求与努力契合,形成了与时代语境 相关的歌德形象认知。但因受限于当时的翻译水平与风气导向等要素,不少译文显得比较粗 糙、随性、生硬;而论述方面,虽不乏独特见解,但大多或不够系统和深入。 3 )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歌德译介与探析的余波 (1937— 1949)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敌救国成为第一要务。歌德热在中国开始降温。比之前一时期,译 文与研究论文的数量有明显减少。 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大多为重译。 新译部分则包括了杨丙辰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