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屬辭比事論《公羊傳》弒君之書法《春秋》書法之修辭觀.pdf

從屬辭比事論《公羊傳》弒君之書法《春秋》書法之修辭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從屬辭比事論《公羊傳》弒君之書法《春秋》書法之修辭觀

《東華漢學》第18 期;135-18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3 年 12 月 從屬辭比事論《公羊傳》弒君之書法 ─ 《春秋》書法之修辭觀 張高評? 提要 孔子據魯史纂修《春秋》,藉事以定辭,因辭而見事,文辭之修飾 最居關鍵,此《公羊傳》引「子女子曰」所謂「以《春秋》為《春秋》」。 後人解讀《春秋》,若運以屬辭比事之法,案其所屬之辭,核以所比之 事,則《春秋》推見至隱之「義」,可以即器以求道,順指而得月。諸 家說《春秋》書法,其歸趣總會多在屬辭比事之教,而以屬辭為《春秋》 書法之中介環節。錢鍾書《管錐編》曾申言:「《春秋》之書法,實即 文章之修辭」,深得我心之所同然。今探究《春秋》書法,從屬辭比事 之視角切入,凸顯「約其辭文」之修辭觀,討論「如何書」之表達藝術, 以《公羊春秋》有關「弒君」之經傳為主要研究文本。選擇魯君見弒而 內辭書薨、外辭非手弒而書弒、書弒君及其大夫三大類型申說之,其中 多異文見義、同文見義,以及諱文、微文、重文、託文以見義。由此探 看,遣詞造句之修辭學,此中有之。 關鍵詞:屬辭比事、《春秋》書法、修辭觀、弒君、《公羊傳》 ?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136 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 前言 《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 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十二諸侯年表序〉曰:孔子次《春秋》,「七 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1 此即《漢書?藝文志》所謂:「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故《春秋》分為五」云云,2其後《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各 以所據依、所聞見詮釋《春秋》經,以微言大義乖絕之故。 《春秋》為記事之書。記事也者,包含內容思想和形式技巧。《左 傳》宣公二年引孔子之言,評晉太史董狐書「趙盾弒其君」,為「古之 良史也,書法不隱。」3此所謂書法,蓋兼著述旨義、表達方法而言之。 《春秋》據魯史纂修,其中自有筆削去取,在歷史編纂之過程中,隱然 表現為「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左傳》所揭「書 法」,《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指「義法」,大抵異名同實,其要歸 於微言大義之表達或寄寓而已。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云:「史官記 4 事,另有法式,名為文法,亦名為書法,而統以文字概之。」 由此觀之, 書法,即文法,為記事之法式,表達之技術。 自《公羊傳》以義理解經,發揮《春秋》微言大義之闡釋,偏重「何 以書」之解讀,遂令學者疏忽「如何書」之修辭詮釋。宋程頤《春秋傳? 序》感歎:「《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 1 漢 ?司馬遷著,日 ?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 社,2000 ),卷47 〈孔子世家〉,頁745 ;卷14 〈十二諸侯年表序〉,頁228 。 2 漢 ?班固著,唐 ?顏師古注,《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 ),卷 30 〈藝文志第十〉,頁1701 。 3 周 ?左丘明傳,晉 ?杜預注,唐 ?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 藝文印書館,1955 ),《十三經注疏》本,卷21 ,頁365 。 4 清 ?毛奇齡,《春秋毛氏傳》,又稱《毛檢討春秋傳》(臺北:漢京文化 公司,1968),《皇清經解》本,卷 120 ,卷首,三曰文例,頁10 ,總頁7673 。 從屬辭比事論《公羊傳》弒君之書法─ 《春秋》書法之修辭觀 137 5 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 《朱子語類》錄朱熹之說,以 為「《春秋》難看」、「《春秋》難說」、「《春秋》自難理會」、「某 平生不敢說」。6所以然者,漢董仲舒治《公羊》學,其《春秋繁露》已 揭示其中緣由,〈竹林〉篇所謂「《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精 華〉篇云:「《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7 由此觀之,理解孔子《春 秋》經,焦點在程頤所謂之「微辭隱義」;微辭隱義所以難知,關鍵在 董仲舒所謂「《春秋》無通辭」、「《春秋》無達辭」。據此而言,「辭」 與「義」二者,為《春秋》書法藉以體現之媒介:事,經由「辭」之巧 妙表達,可以寄寓其「義」;其「義」之考索,則有待於其事其文之排 比與連結。 《春秋》書法,又稱《春秋》筆法。自西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 發揚《公羊》家之哲學,號稱以義理解經;東漢何休著《公羊解詁》, 又揭示三科九旨,8皆闡發《春秋》「何以書」之微言大義。晉杜預倡《左 傳》學,著《春秋釋例》,標榜凡例、書例;中唐啖助趙匡以下,又盡 心於筆削褒貶,致力於義例、義法。至晚清魏源、康有為等,更著書立 說,發揮《公羊》學之微辭隱義。於是所謂《春秋》書法,等同康有為 諸子所謂微言大義,似乎與《公羊》家哲學不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