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职场兵法大全
职场兵法大全
一、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是指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
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能不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
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
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者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别人才更
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
作为一个明君,最在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
了人才,如果不及时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如果
不及时从其责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仍将其使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
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正因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重要看得非常之清楚,所以都产生了共识:要
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之兴亡,
务在得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不能识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
用而不能信,害霸也。这是识人学的第一要义。
1.
1.
11.. 知人而善用
知人善任,说有是知人是用人的前提,不知人,就不能用人。善任又是知人的目的和深化。识人、知
人完全是为了使人才能善任,在使用过程中又进一步更深刻地识人、知人。
人才的识别,是对人才在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知识、工作能力、性格、精力和体力状况等方面,进行全
面的历史的考察与评价。知人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的内容,又是对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
可以说,知人是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基本保证。没有识人的慧眼,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就不
能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原则。知人是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的生理环节,知人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
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人。家境清贫,好读书,初事魏咎,继事项
羽,后归汉。他通过魏无知推荐得见刘邦。刘邦跟他谈话,见他有才智很高兴,问:子之居楚何官?陈
平答:为都尉。当天,刘邦就任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说:大王一
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刘邦听了,更加厚待陈平。
过了一段时间,周勃、灌婴等大将也对陈平有意见,认为刘邦如此信任陈平不当,都谗毁陈平说:平虽
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是归汉。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刘邦听了也起疑,便叫魏无知来,责备他为何推荐陈平这样的人,无知说:臣听言者,能也;陛下所问
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
诚足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也叫陈平责备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
以吾游,信固多必乎?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
非诸项即妻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之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
资,诚臣画有可中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见他说得有道理,
便向他道歉,厚加赏赐,擢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不敢再谗毁陈平。
刘邦这人的长处是善于知人用人,大胆于基层中提拔人。陈平归汉之初,与之谈话知道他有才智,便赏识
其人,任为都尉,兼参乘,典护军,这虽非大官,但却是重要的官职,参军是亲信侍卫,与刘邦同车出入,
非心腹之人是不能任此职的;典护军是军法监察,是参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陈平新来而监察原有将兵,可
见对他的信任。尽管众将认为刘邦如此信任一个从楚来的逃犯而大哗,并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
而更厚待陈不。
刘邦如此重用陈平,足见他确是善于知人和用人。而陈平也确是个奇才,后来刘邦战胜项羽,处于危急而
能转安,以及刘氏政权不被吕氏所夺,陈平出奇计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
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已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所长
而后能收人之长。
在这里,魏源辩证地论述了用人的长短关系,把能否知人之长短作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