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斜率与焦点分该弦的定比定理.doc

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斜率与焦点分该弦的定比定理.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斜率与焦点分该弦的定比定理

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斜率与焦点分该弦的定比定理 我们把圆锥曲线焦点弦的斜率确定下来,这时,焦点分该弦的定比也随着确定.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本文给出一个定理和四个推论. 引理:若经过圆锥曲线=的焦点的弦的倾斜角为,分的定比为,则= ,(其中为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证明:(1)若01,此圆锥曲线为椭圆(如图1), 为的内分点(0).则===. (2)若=1,此圆锥曲线为抛物线(如图2), 为的内分点(0).同理有=. (3)若1,此圆锥曲线为双曲线(如图3,4). (ⅰ)当-时, 为的内分点(0).同理有=. (ⅱ)当0 或 -时,有0,0. 为的外分点(0).== -=. 由(1),(2),(3)知=. 而=,=. 故=,=. +=+=, =. 故引理得证. 定理:若经过圆锥曲线=的焦点的弦的斜率为,分的定比为,则=-1,(其中为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证明:由引理知,=.而=,(90o). ==-1=-1. 故定理得证. 对于定理,补充三点说明: (1)当=90o时,斜率不存在,而=1. (2)只要圆锥曲线的焦点在轴上,不论是左焦点,还是右焦点,定理的结论仍成立. (3)如果圆锥曲线的焦点在轴上,可得类似的结论:=-1,(特别当=0时,=1). 推论1 设椭圆=1(0)的左焦点分该焦点弦的定比为,则,(其中为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证明:设焦点弦的斜率为,由定理知,=-1. 0, -10, 化简得 (1-)-2(1+)+1-0. 01,. 此推论1说明了,当=0时,=,=.即表明椭圆的焦点把长轴分成两段的比为或. 推论2 设双曲线=1的右焦点分该焦点弦的定比为,则或,且0,(其中为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利用定理及0且,即可推得. 推论3 设抛物线=2(0)的焦点分该焦点弦的定比为,则0. 利用定理及0,即可推得. 推论4 若过任一抛物线=2(0)的焦点的弦的斜率为定值,则分该焦点弦的定比与焦参数无关. 证明:抛物线=2(0)的离心率为1,由定理知,=-1. =. 为定值, 为与焦参数无关的定值. 作为定理的应用举以下几个例题: 例1 直线经过椭圆=1的左焦点,且被该椭圆截得线段长|||是||的5倍,求直线的方程. 解:由=1,知=5,=3,=4,=.设分的定比为,则 ===,(||=5||).由定理知,直线的斜率 ==. 直线的方程为:=(+4). 例2 如图5,斜率为 -的直线过双曲线=1的右焦点且交双曲线右支于,左支于,求过且平行于的直线在轴上的截距. 解:由=1知, =4,=3,=5,=. (5,0),设过且平行于 的直线与轴的交点为, 则有=,又设分的定比为(0). 则== -= -.由定理知 =()-1,解得=4-9或= -4-9(舍). -=4-9. 也即分的定比′=4-9. 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 5=,解得=20(-2). 所以过且平行于的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20(-2). 例3 如图6,已知抛物线=2的焦点弦的端点的纵坐标为2,过焦点的直线把△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其中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求直线的方程. 解:由抛物线=2知,焦点(,0), 点在抛物线上, (,2). ==2. 设分的定比为,则由定理知,=-1, =2, =9. 解得,=2,或=(舍). 即 ||=2||,也即||=||. 又设过的直线交于,且分的定比为′(′0).由题意知 =, =, =. 即 ′==3, 点坐标为(,). 由两点式得,直线的方程为:=, 即 +-1=0. 从以上例题的解题过程中,看到使用本文定理可以避免在解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方程组时,求交点的繁琐计算,简化解题过程.事实上,这个定理把焦点弦的斜率与焦点分该弦的定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出焦点弦的一个重要的性质. (鲍德法 《教学月刊》中学理科版,1996年11月.1997年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数学》上全文刊录) (O) 图1 图2 (O) 图3 A B F(O) x A B F(O) x 图4 E l1 l y O A B F2 x 图5 图6 l O y E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