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圆楼分布成因考-北京大学教务部.docVIP

闽西客家圆楼分布成因考-北京大学教务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西客家圆楼分布成因考-北京大学教务部

闽西客家圆楼分布成因考 The cause of the Hakka round earthbuildings in the area of Minxi 中文系2000级林平芳 Chinese department grade 2000 linpingfang 摘要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圆形土楼分布最密集的福建省永定县的情况出发,认为这种圆形土楼是在当地方形四角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闽西特殊的地理环境、近代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出色的建筑技术水平是促成这种“变异”的最主要的条件;与此同时,这种“变异”也体现了当地客家人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关于“方圆之变”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明闽西地区的圆楼分布成因问题,“方圆一线间”有着丰富的内涵。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Yongding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whose denseness of the round earthbuildings is biggest, the author states that the round earthbuildings evolve from the square earthbuildings . The special geography environment、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uiring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excellent technique of architectur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 Simutaneously, the evolvements tells the changes of the hakka’s aesthetics . 前言: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流逝的岁月会磨灭人类文明的大部分遗迹,似乎只有石头例外。 ——雨果 ① 在中国,一个屡经迁徙漂泊的民系——客家,以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建筑为雨果的话做了一次生动的诠释。凝聚着客家先民智慧和汗水的客家土楼,一千多年来伫立在历史风尘中,目睹了中华大地上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不仅如此,作为一种移民文化的承载体,客家土楼本身的变化也有时代变迁的印记。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闽西客家土楼的方圆之变做尝试性论述,从而看出这种变化背后的地理和历史因素。 问题提出和解决思路: 近年来,关于客家土楼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探讨正日益深入。在闽西散落着的圆形土楼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客家建筑,它们往往被作为客家土楼的代表。这种圆形土楼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它比方楼、五凤楼等土楼建筑模式具备更加完美的内外形式,还在于它具备更加优越的居住条件,要求相当的建筑技术水准。在实地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这种圆形土楼的分布非常集中,基本上位于闽西南的少数县份,而在相邻的粤赣地区极少甚至根本没有这种圆形土楼。是什么原因造成圆形土楼的这种分布状况?它的兴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种土楼模式的兴起有何意味?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圆形土楼分布最密集的福建省永定县的情况出发,认为这种圆形土楼是在当地方形四角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闽西特殊的地理环境、近代转型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当地出色的建筑技术水平是促成这种“变异”的最主要的条件;与此同时,这种“变异”也体现了当地客家人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所以,探讨圆形土楼的分布状况实际上是与土楼的“方圆之变”问题紧密相连的。如果能清晰地理出“方楼”和“圆楼”两种土楼模式之间的承继发展关系,那么关于闽西地区的圆楼分布成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是,在一些小村落里,我们发现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间呈交错分布状,甚至,在永定县的洪坑村我们看到一座方楼和圆楼间似乎只有一线之差。(参照图片)然而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一线之差”的内部含义是很丰富的。 方圆一线间 关于土楼的“方圆之争”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部分学者以为客家土楼是先有圆楼后有方楼,理由是在现存圆寨的建筑时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宋元期间,而现存方楼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所建。然而,要想弄清楚历史的真实情况,仅仅从现存的历史遗留物加以判断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为这些遗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的残存,只有尽量地回复到历史的真实境况,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出发,将现存遗留物作为探求的线索,才能得出切近历史真实的结论。为此,本文在实地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赞成另一种观点:即土楼模式的发展顺序是先方后圆,方圆并存;同时以方为常,以圆为变。为此,我试图从建楼的选址、圆寨与圆楼的关系两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