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化学界面现象创新.ppt
LB膜(Langmuir Blodgett film)是一种超薄有机薄膜,LB膜技术是一种精确控制薄膜厚度和分子结构的制膜技术。这种技术是本世纪20一3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I.Langmuir及其学生K.Blodgett建立的一种单分子膜沉积技术。即在水—气界面上将不溶解的分子加以紧密有序排列,形成单分子膜,然后再转移到固体上的制膜技术。LB膜的研究曾经一度因二次大战而陷入低谷,直到1965年英国科学家G.L.Gaines.Jr著了一部书,对单层和多层分子膜作了极好的描写;德国科学家H.Kuhn开始在LB膜中引入染料分子进行光谱研究,并开展单分子膜组装功能LB膜和能量转移体系的研究,从此揭开再次研究LB膜热潮的序幕. 最近10多年,在这种层状分子膜多种应用可能性的好奇心驱使下,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等各学科的研究人员纷纷投入.从1982年以来,已召开了6届LB膜国际学术会议.随着微电子学、仿生电子学及分子电子学的迅速发展,需要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功能薄膜的构筑,展开一场分子工程的探索,而LB膜是目前进行有序分子构筑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这使LB膜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阶段。 储氢合金 20世纪60年代,材料王国里出现了能储存氢的金属和合金,统称为储氢合金(hydrogen storage metal),这些金属或合金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它可以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氢分子在合金(或金属)中先分解成单个的原子,而这些氢原子便“见缝插针”般地进入合金原子之间的缝隙中,并与合金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metal hydrides),外在表现为大量“吸收”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热量。而当对这些金属氢化物进行加热时,它们又会发生分解反应,氢原子又能结合成氢分子释放出来,而且伴随有明显的吸热效应。 别看储氢合金的金属原子之间缝隙不大,但储氢本领却比氢气瓶的本领可大多了,因为它能像海绵吸水一样把钢瓶内的氢气全部吸尽。具体来说,相当于储氢钢瓶重量1/3的储氢合金,其体积不到钢瓶体积的1/10,但储氢量却是相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态氢的1000倍,由此可见,储氢合金不愧是一种极其简便易行的理想储氢方法。采用储氢合金来储氢,不仅具有储氢量大、能耗低,工作压力低、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可免去庞大的钢制容器,从而使存储和运输方便而且安全。 储氢合金的储氢能力很强。单位体积储氢的密度,是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气态氢的1000倍,也即相当于储存了1000个大气压的高压氢气。 由于储氢合金都是固体,既不用储存高压氢气所需的大而笨重的钢瓶,又不需存放液态氢那样极低的温度条件,需要储氢时使合金与氢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并放出热量,需要用氢时通过加热或减压使储存于其中的氢释放出来,如同蓄电池的充、放电,因此储氢合金不愧是一种极其简便易行的理想储氢方法。 目前研究发展中的储氢合金,主要有钛系储氢合金、锆系储氢合金、铁系储氢合金及稀土系储氢合金。 氢能离我们还有多远;氢能作为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10多年来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中国近年来也投入巨资进行相关技术开发研究;氢能汽车在发达国家已示范运行,中国也正在筹划引进. 氢能汽车商业化的障碍是成本高,高在氢气的储存 液氢和高压气氢不是商业化氢能汽车-安全性和成本 大多数储氢合金自重大,寿命也是个问题;自重低的镁基合金很难常温储放氢,位氢化物的可逆储放氢等需进一步开发研究, 材料吸附储氢受到重视,但基础研究不够,能否实用化还是个问号 氢能之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朗缪尔(Irving Langmuir,1881-1957年) ?? ? 美国物理化学家朗缪尔。1881年1月31日生于纽约的一个贫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从小就帮助父母操持家务 。但他对自然科学极感兴趣,常常利用劳动之余看书学习。1903年毕业于哥仑比亚大学矿业学院。不久去德国留学,1906年获得哥丁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秋天赴新泽西州史蒂文森理工学院任教。1909年起到通用电气公司在纽约东部的斯克内克塔迪电气工程实验所工作,1932年后任该所所长。1935年被选为伦敦 皇家学会会员。1951年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941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也是美国文学与科学院 院士。1957年8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的法尔默斯逝世。 他首先发现氢气受热离解为原子的现象,并发明了原子氢焊接法;从分子运动论推导出单分子吸附层理论和著名的等温式;设计了一种“表面天平”,可以计量液面上散布的一层不溶物的表面积,并建立了表面分子定向说;发展了电子价键的近代理论;首次实现了人工降雨,研制出高真空的水银扩散泵;还研究过潜水艇探测器,改进烟雾防护屏等。已发表的论文有200多篇。1932年,因表面化学和热离子发射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