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清:散打亦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伯清:散打亦人生   四川成都,黄龙溪古镇,某茶楼。   67岁的李伯清将一溜麻将牌狠狠一推,清一色。“让你们赢我的钱,格老子,这下总算报仇了!”   对于师傅的亢奋,旁边的三位弟子不以为然:莫说这么早,你只是赢了一把而已,总数还是输起的。   ――嬉笑怒骂,晃晃悠悠。从1994年出道算起,李伯清已经在这个行业里行走了整整二十年。   了解李伯清的人,习惯于将他和赵本山、郭德纲等进行对比。有人甚至喊出了“北有赵本山,南有李伯清”的口号,但李伯清却一再强调彼此之间毫无可比性,“都是卖嘴上功夫的。但终究来说,一个说评书的,一个演小品的,一个说相声的,根本不在一个领域。比什么?”   不能比,本来就不一样的人生本来就不能比。就像如今的赵本山、郭德纲早已造就了各自的演出帝国,而李伯清却依旧在成都平原的茶馆里,优哉游哉地过着他的半仙生活。商业包装、品牌营销、粉丝维护、全国影响……这些名词在李伯清眼里,都有点“假”。   真真假假,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辩证法,就像商业化与非商业化之间,你能说哪一种才是最好的“玩法”?二十年里,李伯清一直按着自己最为享受的方式出牌:无论是当时懵懵懂懂闯入评书世界,成名后避免麻烦谢绝春晚,还是在大红大紫时选择皈依佛门……   他用一种袍哥姿态,回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进而走上一条非典型的艺人生存道路。当然,李伯清的活法外人不一定理解亦很难复制,就像一局麻将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成“清一色”的。   李伯清和李宇春   2006年,湖南卫视元宵晚会,演员候场室。人气正旺的李宇春在保安的拥簇下走进后台,她径直走到坐在角落的李伯清面前,恭敬地弯腰致礼:“李老师好。”   同是四川人,都在舞台上,两代人之间却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   1947年,李伯清出生在四川资阳一个农村家庭。在1990年代之前,贫困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拉过板车、当过搬运、打过铁、卖过凉水、修过自行车……文化程度不高的李伯清为了“活着”,几乎干过一切体力活。   “当时我并不热爱艺术,选择评书是因为没路走了,要吃饭。”   转机来自1994年。当时成都流行茶文化,全城大街小巷林立的茶馆给了说书人巨大的市场。时势造英雄。眼红说书人“甩嘴皮就能赚钱”的李伯清,也懵懂地站上了讲桌。   初生牛犊的他对传统评书并不熟悉,不知道“丞相该戴什么帽子”,也闹过“皇家宝库一开,只见里面四双尼龙袜子、三块电子手表”的笑话。为了和传统说书人区分开来,李伯清另类地自创起段子来。他将社会中虚情假义的人情世故,以及假烟假酒注水猪肉等现象,用闲扯的方式说了出来。因为能引起底层群众的共鸣,他所驻场的悦来茶馆生意火爆,名声不胫而走。   “当时收入按门票提成,每个客人3元钱,茶坊提2元,我提1元。一个月能拿到几百元的收入!”   一炮而红的李伯清,将这种评书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他甚至还创造一个词来定义自己的风格:散打。意为以形散神不散的评书内容,配搭诙谐幽默的话语加上如同武生般的动作,来描述社会的种种现状。   1994年底,李伯清开始在四川评书圈内声名显赫起来。很快,四川音像出版社找到他,希望进行合作,将散打评书录制成磁带,然后按照销量提成。穷怕了的李伯清没有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双方一拍即合。第二天,出版社的人就背着机器来到茶馆,为他录制了人生中第一盘散打评书磁带。   正是这盘如今看来很是粗糙的产品,为李伯清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尽管现在早已忘了磁带究竟卖了多少盘,但他清楚地记得,事后提成,自己赚到了6000元钱!尝到甜头的出版社和李伯清迅速推出了第二盘专辑,同样也得到了5400元的收益。“当时没有版权的概念,根本不清楚出版社究竟赚了多少,只知道自己垂涎已久的彩电终于到手了。”   磁带的推广让李伯清彻底红遍四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他的评书,三教九流的人都是他的粉丝。越来越多的演出公司邀请他登台,甚至开出500元一场的“天价出场费”。   那个年代的李伯清,走红程度丝毫不亚于2005年的李宇春。   一次在绵阳演出,李伯清中途内急,找到个路边卫生间急匆匆跑过去。正当他从包里掏出钱准备买票时,守门的保洁小妹激动地喊道:“李老师啊!不收费!随便上!随便上!”   向左向右走   尽管功成名就,但在李伯清的心里,有件事一直如鲠在喉。   2000年5月,骄阳似火,李伯清独自驾车前往重庆。当车行至川渝交界时,他突然停了下来,推门而出,向成都和重庆方向先后三叩首、三杯酒。   ――他希望用这种江湖化的方式,来了结对这座城市的牵挂。   离开成都,选择重庆,源于一个“名分”。   记者问:“当时的你已经在整个四川地区家喻户晓了,名分真的那么重要?”   李伯清毫不犹豫地回答:“重要!当时做梦都想得到这个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