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外文化交流.创新.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外文化交流.创新.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中外文化交流.创新.ppt

敦煌莫高窟 唐朝时期佛教昌盛,敦煌在南北朝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尤其是壁画的风格上体现了唐时开放、积极的社会风气,反映了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的展现了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佛教发展高峰的大唐王朝风范。图为莫高窟外景。 稷山县发现“玄奘取经图”壁画 “玄奘取经图”壁画(局部)。 敦煌莫高窟彩塑 反弹琵琶图 作战图 中国化的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旨趣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比如观音菩萨的崇拜,本源自佛教。但自其传入中国的近两千年来,已被极大地民间化了。观世音一般为男身,但为取悦和招徕妇女信徒,也为创造女性神以与众多道教女神一争高下,观音自唐宋以来便完全成为妇女形象。由于她慈眉善目,又专职救苦救难,所以深受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的喜爱,成为她们的精神寄托,特别是民间还赋予她“送子娘娘”的功能 ,以至送子观音的形象至今犹处处可见。 又如,关帝本是由人化神的,由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十分普遍,不仅统治者十分重视,佛、道二教也十分眼热。道教将其奉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之类,佛教也把他尊为护法伽蓝,因此在许多大佛寺中,多有关羽的神像或关帝殿。由此可以看出,一是关帝这个民间信仰的人物被纳入佛教神祗;二是关帝与观音并坐,一文一武,一男一女,颇合中国民间信仰观念;这些说明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 * 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侧面,便是汉族僧人日常生活方面的民族化趋向。 由于印度地处热带,所以佛制:比丘只有“三衣”,即 “袈裟”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气候寒冷,三衣不足以挡寒。所以“三衣”逐渐变成了“法衣”——只在作“法事”时方才搭披;平时不再披袈裟,而只穿着圆领、大袖的汉(唐)式服装,不仅有单衣、夹衣,而且还有棉衣;不仅有布衣 ,而且还有皮、帛衣,并且还穿裤子、鞋袜,戴僧帽。这种装束,就完全是中国化的了 。 中国化的佛教 * 按照佛制:佛世比丘,实行乞食,而且比丘只能“日中一食”,过午就不能再吃东西。佛教传入中国后,隋、唐以后 ,这一戒条逐渐废弛。就这样,“日中一食”逐渐变成了早、午、晚的“一日三餐”。与食有关的 ,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也很值得一提,这就是汉族佛教徒的吃素。本来,在佛教戒律里,并没有禁止肉食的戒条。佛教传来中国后,从汉末直到梁初,包括出家僧尼在内的佛教徒,也仍然是吃荤的;到了梁武帝萧衍,基于统治需要,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僧尼(以及一般信徒)一律吃素。从此以后,“吃素”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 人们便误以为这是佛教的规定。以致在世界佛教史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现象:中国的汉族佛教徒吃素,而包括中国的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佛教徒在内的全世界佛教徒,却都是吃荤的。 中国化的佛教 * * 宋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继续发展 1.宋朝与高丽(今朝鲜)的文化交流 2.宋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3.宋代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元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通畅 一、蒙古西征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元代海陆交通的空前扩展与畅通 三、元朝与东亚、东南亚各国保持着密切 的文化联系 四、元朝中西文化交流的空前开畅 蒙古三次西征路线图 一、蒙古西征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其一,蒙古西征扫平了通往欧洲的道路; 其二,蒙古西征带来了世界古代历史上一 次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迁徙。 二、元代海陆交通的空前扩展与畅通 三、元朝与东亚、东南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1.元朝文化在高丽的传播 2.日本学者到元朝学习 3.元朝文化在安南 、暹国 的传播 四、元朝中西文化交流的空前开畅 元朝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 (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7页) 四、元朝中西文化交流的空前开畅 1.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的发展 2.景教的复苏和天主教的传入 3.中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元朝的汪大渊与《岛夷志略》 (2)欧洲的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 (3)非洲的伊本·巴图塔与《伊本·巴图塔游记》 4.中外科学技术的交流 (1)元代科学技术的大量西传 纸币、驿传制度、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历法、 数学、中医学、瓷器、茶、丝绸、绘画、算盘的 西传。 (2)阿拉伯世界的科技文化成果传入中国 天文历法 、星历、医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