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化.pdf
汉语 “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化①
沈 敏,郭珊珊
摘 要:运用语法化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研究 “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化:从历史发展来看,“V出”成为
真正的动补结构应该在东汉,但其结果义一直到唐五代时期才发展成熟;从虚化机制来看,V“出”的虚化主要是隐喻
和重新分析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导致其意义从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重新分析导致其结构从连动转变为
动补 。
关键词 :出;趋向补语 ;语法化
作者简介:沈 敏,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081)
郭珊珊,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28)
一 、 引 言
由于语言类型的差异,语法化的定义在不同语言中有所不同。石毓智(2oo3)给出了一个 适“合汉语情
况的语法化定义: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过程,其结果常是新
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在汉语中,v“出”②经历了一个从连动结构到动补结构的过程,“出”也就经历
了一个从实义动词虚化为补语的语法化过程。
汉语 “出”类趋向补语包括简单趋向补语 “出”和复合趋向补语 “出来”、“出去”,主要表示 趋“向意义”和
结“果意义”两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是一种空间位移意义,如 “走出房间”、“挤出牙膏”等,无需赘言。其结
果意义根据抽象程度,实际上又可区分为 “从隐到显”和 “从无到有”两种情况。③如 “挖出了一块金子”中“金
子”本已存在,行为 “挖”使其从隐蔽到显现;而 “酿出了一壶好酒”中“酒”本不存在,是通过动作行为 “酿”从
无到有产生的新事物。我们将前者界定为 “从隐到显”的结果义,后者界定为 “从无到有”的结果义。本文主
要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考察 “出”类趋向补语的趋向义及两类结果义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
二、“出类趋 向补语的语法化历程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出”作为实义动词,较少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 ,则往往是使动用法,例如:
(1)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经》)
(2)违祸,谁能出君?(左《传》)
例(1)中“出涕”义为 “使涕出”,例(2)中“出君”义为 “使君出”。除了使动用法之外,“出”在先秦已经有
了少量直接带处所宾语的用法。例如:
(3)王出郊,天乃雨。(今《文尚书》)
(4)诸侯出庙门俟。(今《文尚书》)
(5)初九,不出户庭,无咎。(周《易》)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 目“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动词框架语义分析”(08YBA10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 1期
同是带处所宾语 ,三个例句还有差异。例(3)中的“出”并非表 “从里到外”,而表 “到”的意义,“郊”是位
移终点,“出郊”义为 “到郊外”。④例(4)和例(5)中的 “出”都表示 从“里到外”,但 庙“门”是位移的 “经由处”,
“户庭”是位移的 “源点”。
这一时期,“出”与其他动词的连动用法也比较发达。“出”可以位于其他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形成
“出VP”结构。例如:
(6)五月,郑伯突出奔蔡。(春《秋》)
(7)公子重耳出见使者。(《国语》)
“出”也可以位于其他动词之后,形成 “V出”结构。例如:
(8)走出,遇贼于门。(《左传》)
(9)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国语》)
石毓智、李讷(2001)认为,“动补结构都是从连动或连谓结构发展而来的。”⑤上述 V“出”结构的出现为
“出”的虚化提供了可能的句法环境,但这一时期的 “V出”还不能视为动补结构,只能视作连动结构;例 (9)
中的 逐“出之”也只能视为由“逐之”和 “出之”合并而成的 “多动共宾结构”。因为此时的 “出”与前面的“V”
关系还相当松散 ,只是 “句法关系”,而非 “形态关系”,“V”与 “出”之间插入连词 “而”的用法大量存在。例
如 :
(1O)趋而出,乃释之。(《国语》)
(11)赵盾驱而出,众无留之者。(《公羊传》)
2.两汉及魏晋时期
关于 v“出”语法化为动补结构的年代 ,储泽祥等 (1999)认为,“V出”作为动补结构 “成形于唐宋时
期”。⑥李斌(2005)则认为,汉代基本上可以把 “V出”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年河南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VIP
- 4.1水资源及其利用(第1课时保护水资源)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pptx VIP
-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物理2014-2015期末考试.pdf VIP
- 果树栽培学完整课件各论苹果.ppt VIP
- 连锁酒店行业2025年扩张策略与风险规避报告.docx
- 国企三项制度改革-10、任期制契约化任期业绩目标责任书(总经理).pdf VIP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pptx
- 住宅物业管理服务规范DB3505T 17—2024.pdf VIP
- 2024辅警面试问题及答案 .pdf VIP
- 副局长意识形态工作总结.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