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
——从苏轼作品看他的生活情趣
陆蓉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苏轼不仅是个文豪、诗人、书画家、思想家,还是个崇尚个性,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喜好旅游,
美食、艺术、健身等,这些都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可以找到踪迹。
关键词:苏轼生活情趣
【中图分类号】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一10--0015-03
苏轼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苏轼生活的 轼到了杭州,自然就生出无数佳话,可以说苏轼旅游作品的精华,即
时代,“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尚未大行其道,这是苏轼之幸, 在于杭州。苏轼先后两次到杭州做官,一是任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
也是他身后一段历史时代的不幸。受正统文化影响,《宋史·苏轼传》 四年,公元1071年),另一次是任杭州知州(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
数千言,大量笔墨用在他的政治生涯上,对他的个人生活却鲜有提及。 1089),两次共达7年之久。《苏轼诗集》中录有三十多首关于杭州和
后人对苏轼的认识,大多在于他才气横溢的诗文、道劲洒脱的书法和 西湖的诗作,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雪月,无论湖光山色、还是古
耿直旷达的性格,对他的生活情趣却知之甚少。其实,虽然苏轼一生 刹幽寺,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大多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欲把
充满坎坷与曲折,屡遭政治迫害,才高八斗却得不到重用,终身过着 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这两旬诗至今仍是西湖的招牌。苏轼
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都能坦然面对,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苏轼遭 热爱杭州,把杭州看作是他的第二故乡,曾在诗中吟唱“自己本杭人”。
贬谪后,每到一处,总能发现新的可供安抚生命的良辰美景,找到自 他在治理杭州期间,不仅为民大办实事,还留下了苏公堤等风景名胜。
我愉悦的赏心乐事。 就在他离开杭州后,还写了一首怀念西湖的词《行香子》【2】。深厚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 文学功底,对杭州西湖的特别感情,再加上杭州西湖的秀丽景色,使
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 苏东坡的杭州西湖诗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旅游诗中的精华。
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 排遣落寞的黄州游。“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 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探寻另一种人生意义。在苏轼看来,黄州
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 虽然狭小,却有大把的休闲时光和赏心的良辰美景。或月夜泛舟,或
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1】也许林先生对于苏东 品酒赏月,享受着神仙般的生活。他曾与友人多次乘舟畅游赤壁,写
坡过于偏爱了,然而无可否认,苏轼是个天才,而且是个多才多艺的 下了最精美的作品。惊世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在这一时期
天才,在生活方面也一样是天才。苏轼的作品不断向我们透露出他那 创作,虽然经后人考证此赤壁非彼赤壁,但并不影响“大江东去,浪
超然物外,沉着、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正如苏轼对他弟弟子由说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佳句成为千古绝唱。此外,前赤壁赋》、
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后赤壁赋》以及《记承天寺夜游》也是少有的佳作。特别是记承
苏轼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中,始终保持着浓郁的 天寺夜游》,只有寥寥84字,几乎不能成其为游记,但充分体现了苏
生活情趣。 轼“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字唯期少意唯期多”的写作主张。
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寓情于景,捧
一、纵情山水遗绝响——苏轼作品中的旅游 遣落寞,与“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旅游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中国文人大多都有壮游天下的癖 昂扬激越的万里长江游。从苏轼一生的迁移轨迹看,他出生于四
好,苏轼亦不例外,给他冠以“旅游家”的名号,一点都不过分。苏 川,多来往于浙江、安徽及京城一带。古代交通主要依赖水运,即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