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
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
*
王大維
摘 要
近年來台灣的失業及其衍生出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過去國內對於
失業的研究多半從實證主義與本質論的觀點,致力於了解導致失業的成
因,卻鮮少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去探究失業的象徵性意義及其對失業者
的影響。本文的目的主要是透過文獻回顧與評論,以探究失業及其性別
意涵的社會建構歷程。社會建構論被用來當做主要的理論架構,用以詮
釋失業的論述形構及其對失業者的影響。此外,後結構女性主義的論點
也被用來探討失業的性別意涵。本文以男性失業者為例,探究他們在社
會中「男性即為養家者」的支配性論述之下,如何建構自身的男性氣概
認同。本文的發現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對於失業者的病理化論述,而
此種論述也影響失業者的自我建構。失業的經驗亦具有高度的性別意
涵,男性在面臨失業時,其男性氣概將會受到衝擊並必須經過重新協商
的歷程。根據此結果,筆者呼籲整個社會、失業的相關社會服務與心理
衛生工作者、及失業者本人及其家庭應致力於參與協同的實踐以對於失
業意義加以重新建構。
關鍵詞 :失業、社會建構論、性別意涵、男性氣概
*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候選人
177
論失業及其性別意涵之社會建構
前 言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6 )的統計,台灣的失業率在 1991 年時只
有 1.51% ,到了2001 年時攀升至最高峰的 5.17% 。雖然到了2005 年時
已經降低至 4.13% ,但以此推估,仍有將近四十二萬多人處在失業的狀
態中。儘管官方統計顯示近兩年失業率正逐漸趨緩,不過學者也呼籲,
失業問題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心理與政治的影響都不容忽視 (周玟琪,
2004 )。
國內外有關失業的文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多是由經濟學者與
政治學者所提出,主要從大的結構層面去分析失業的原因及其在政策上
的影響(例如李誠,2003 );另一類則是由心理學與社會學者提出,主
要是探究失業對個人與社會的衝擊及其適應(e.g., Osipow Fitzgerald,
1993 )。此兩種取向大多重視失業所引發的物質剝奪(即經濟收入的減
少)所造成的實質衝擊,而缺乏對於失業現象背後所隱含的象徵意義之
探究。此種趨勢正反映出傳統社會科學中典型的實證主義(positivism )
與本質論( essentialism )觀點,認為真實(reality )存在於可觀察到的
事實( facts ),並能透過科學的驗證加以挖掘出來。晚近興起的社會建
構論( social constructionism )卻駁斥這樣的觀點,認為真實是被人們所
建構與實踐出來的,本質上的真實並不存在,欲了解真實唯有透過探究
人們如何對於現象賦予意義(Burr, 2003 )。本文主要即從此社會建構論
的觀點來分析失業的意義建構。
在探究失業的意義建構時,性別是一個不可被忽略的面向,因為工
作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性別意涵的行為。女性主義學者認為社會一向將工
作視為男性的本職,而將持家育兒視為女性的天職,直到上一世紀初,
女性才逐漸被允許擁有與男性同等的就業權利。儘管女性就業率已大幅
提昇,但此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化性別分工與意識形態仍然普
遍存在於社會之中(Abbot Wallace, 1990 )。因此失業對於男性與女性
來說,也具有不同的意義。雖然失業的意義具有高度性別意涵,但是主
流的社會學及心理學文獻多半從本質論的觀點,探討男女失業率、失業
的衝擊、失業的因應方式等層面之差異(e.g., Leana Feldman, 1991;
Ollikainen, 2006 ),然而此種存在於社會科學界許久的「性別差異」論
述受到建構論觀點的女性主義學者的批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