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根系分泌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pdfVIP

人参根系分泌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参根系分泌物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人参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中文摘要 近年来,人参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同与重视,人参产业的种植规模也 更加的广泛。但是,人参连作障碍,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重大问题。老参地再利 用问题是参业生产中始终未能根本解决的一大难题。人参和其他宿根植物一样, 忌地性很强,不能重茬,不能连作。大量试验证明:人参连作、轮作会出现严重病 害,烧须、烂根严重。无论是新林土还是农田栽参,均面临着参业持续发展的老 参地问题。参地土壤改良及永续栽参是目前人参、西洋参栽培行业中急需解决的 老大难问题,也是五十多年来众多参业生产者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从根系分泌物的角度入手,以参后地土壤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不 同连作年限对参地土壤中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植物对老参地土壤微生态 环境的修复;人参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l 在不同连作年限的参地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 林下土相比,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细菌由62.9% 降低到49.1%,放线菌由35.2%降低到22%,其中放线菌数量减少的更为明显,真 菌数量则是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由1.9%升到27.9%。随着连作年限的增 加,根际B/F值呈现下降趋势,土壤肥力有下降趋势,人参连作使土壤由细菌型 向真菌型发展。 2 在不同连作年限的参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也发生了变化。在林下土中, 土壤细菌以荧光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和乳酪短杆菌为主要类群,与林下土相比, 栽参一年的参地土壤中,细菌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栽参二年和四年的参地 土壤中荧光假单胞菌消失,在栽参二年和四年的参地土壤中出现藤黄微球菌和冬 青节杆菌。在林下土中,土壤真菌以青霉,曲霉和木霉为主,随着连作年限的增 加,土壤根际上几乎没有木霉菌,种类明显减少;而且在连作2年和连作4年的参 地根际土壤中有粘束孢属和镰刀菌属。与林下土相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 壤中放线菌的种群没有明显的变化,均是以链霉菌属为主。 3与林下土相比,参地土壤中6种酶的酶活性都由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随 着连作年限的增加,不同的酶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多酚 氧化酶由原来的0.4963 mg/lg-2h降到0.2060mg/lg.2h,蛋白酶由原来的0.6970 024h降到0.5469 024h降到0.7543 mg/g mg/g024h,蔗糖酶由原来的1.2887ml/g ml/g·24h,此变化趋势与pH变化趋势一致。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3 种酶的酶活性在连作2年后呈现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由原来的0.1802 ml/g·20min降到0.1050ml/g·20min,脲酶由原来的23.1743mg/g·24h降到 4.2331 mg/g-24h,酸性磷酸酶由原来的6.541lmg/g24h降到2.1484mg/g.24h; 而连作4年以后酶活性又有回升趋势,过氧化氢酶达到0.1632ml/g·20min, 脲酶达到8.7748 mg/g·24h。 mg/g·24h,酸性磷酸酶达到2.3087 4.3种植物对老参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具有不同的修复作用。细菌和放线 菌比例得到回升,真菌比例相应的有所减少,对老参地土壤的修复程度由大到小 的顺序依次是苜蓿,白三叶,苏子。 5.通过苜蓿、苏子和白三叶三种植物修复后,土壤中的优势种群发生了变 化。与栽参四年的老参地土壤相比,经过苜蓿修复的参地土壤中,荧光假单胞菌 出现并占据优势地位,藤黄微球菌消失;经过苏子和白三叶修复的参地土壤中, 乳酪短杆菌消失。但真菌和放线菌种群没有明显的变化。 6.经3种植物修复后,6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土 壤酶活性相比,种植1年的苜蓿对土壤中6中酶活性的修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依次是蔗糖酶,提高了78.79%,脲酶,提高了67.92%,多酚氧化酶,提高了44.71%, 酸性磷酸酶,提高了6.95%,蛋白酶,提高了3.07%,过氧化氢酶,提高了2.76%; 种植苏子1年后,6种酶活性的升高由大到小的顺序依

文档评论(0)

chengben002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