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与“金石气”散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卷气”与“金石气”散议   摘 要: 刘熙载《游艺约言》中说:“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森林之气。”自此,很多书法理论家、评论家都以“书卷气”、“金石气”来分析书法作品、评论其优劣高下,并且作为书法家个性风格、书法流派的美学界标。“书卷气”和“金石气”作为书法审美的范畴,准确反映了中华民族文艺理论体系中独特的思维。   关键词: 书卷气; 金石气; 散议   中图分类号: J2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59-01   在文人士大夫没有成为书法主体以前,书法还只是书工笔吏的工技,甚至在秦汉时期文人士大夫日益成为书法的主角时,社会对书法的关注,都还集中在其技能和法度上。当时人们对书法的理解,还没有概括提炼到这个高度。魏晋开始,人们渐渐把文人士大夫书作笔下的效果与他们的文化知识修养,与他们的精神气格联系起来,而社会也欣赏赞扬这种品格。   所谓的书卷气,指的就是文化人在书法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静穆悠闲,高雅脱俗的气息。这种气息在书法走向高度自觉的魏晋之际,就非常明显地存在文人士大夫的书法作品中。但这“书卷气”纯属“自然流露”,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追求。从本质上说。书家与读书人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关系。   唐代书法确定了较为严密的法度,但开放的大唐盛世中,进入书法领地的人参差不齐,有些不读书的人也混迹其中,出现这些人的书作“格调”不高。鉴于此,宋人打出了“尚意”的旗号,反复强调“读书”、“学问”的重要。苏轼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明人项穆写的《书法雅言》一书概括了“书卷气”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维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清之际的书法家更加重视读书,以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情趣。王跋说:“通今学古,适性闲情,其本也,书之为技,末之技也,胸无数百卷书,不能作笔”。李培源说:“作字需先读书数日,方可落笔。”   所以,“书卷气”实质上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笔下书法中传递出的精神气象,艺术趣味、审美追求,但又不仅仅只看为书法中透露出的那份气息,格调、品味。书卷气还是社会对于这种起越于书法艺术精神的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肯定和推崇。数千年的文化精英参与,到清末时,“书卷气”的精神内涵更加丰沛,包含了中国儒家为体,儒道互补的民族文化精神。   书法实践中,“书卷气”体现在用笔、造型、章法结构,布局谋篇上,讲究“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追求“温润娴雅,不激不厉”。从哲学家的角度看书法,书卷气是中华儒道思想结合的人格化,艺术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哺育出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气象。   在“书卷气”的概念定格后,统一的是“达乎道,同混沌之理”,意即书法必须与“道”相通,否定沦为“技”或“器”进而追求达到书法艺术美的至境“道”,存于“净”、“静”的终极宇宙自然中。庄子?庖丁解牛就寓意要由技入道,告示着历代人文士大夫们笔下的生命轨迹。书法作品不在“技”的“孽海”中沉沦,要往知识人性道德的境界――“道”中升华。   但古代社会看重的“书卷气”这书法的视觉传达,并不只有一张脸孔,象古代文化精英的多种性格表征一样,“书卷气”也是呈现出多种面相。不同的社会位置、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心态,都在他们笔下作为“书卷气”弥散出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书法成为表现出他们“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外在形式。得志时,踌躇满志,意气纵横。流于书法,则静穆典雅,气宇轩昂,宏伟发达;失意时,消极沉沦,淡泊简散,化为书者,可能似乱石铺街、不衫不履,乱头粗服。居庙堂之高,则书风恭敬有仪;处江湖之野,则书风孤傲超脱。在否定妍媚之风,否定馆阁体时,而强调不受制与朝,不称许于俗,不拘成格而自抒胸臆,风神上或萧散、或清浚、或荒率、或纵意清秀。黄庭坚赞赏苏轼的学品人品书品,第一次提出了“学识文章之气”。“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而应之以手,端乎章甫,若有凛然不可犯之色。”确实,苏东坡真能代表古代文化精英在不同时空下的多种表征,他的学问文章,人格修养在书法上的表现,就最具书卷气这风格仪态的经典性。   在今天讲“书卷气”,还应该有新的诠释,即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修养结合于书法中发散出来的艺术气息和灵性。它体现在对书法艺术规律的充分认识和自觉尊重。启功、蒋维菘等老一辈学者型书法家身上,我们就可以体味到当代书卷气的样板和灵魂。   魏晋以降,帖学统治了中国书坛数百年,发展到明清。技法精熟而气脉卑弱,早己不能满足时人的审美要求。清嘉庆道光以后,书家多弃帖学碑,并向已经大量出土的青铜鼎器上的金文书迹学习,这是对以赵孟烦、董其昌为代表的研媚书风的逆反。   甲骨、钟鼎、石刻、瓦当文字在形成之初,尽管其物质载体就是金石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