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构转换层施工及质量控制.doc
结构转换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摘要:通过某工程大截面、大体积转换梁施工的支撑系统、模板、钢筋及混凝土施工技术介绍,简述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关键词:转换梁;支撑系统;分层浇筑;施工缝;大体积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建设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物出现了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结构形式。其中高层建筑转换层就是其中一种。其作用是主要满足结构安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解决一些特殊技术性建筑功能要求。
如大开间等。转换层具有自重和施工荷载大、配筋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特点,因而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在施工前一定要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相关计算及验算;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体系;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和变形要做好预控措施以及相关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二、工程实例介绍
某高层住宅楼位于市内某繁华地区,该工程由一栋十三层高层住宅楼和一层地下室组成,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大楼首层架空,转换层设在二层平面,标高9.50m,转换梁截面尺寸达到1400*2000?。[1]
1、施工特点与难点
本工程转换梁体积大,自重较大,经过计算,仅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就达到78.12kn/m,如何保证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是施工的难点之一。
本工程转换梁标高9.50m,属于高位转换,如何在结构自重等荷载实现有效传递,保证下层梁板不受伤害的情况下简化模架系统、节约支撑成本、缩短建设工期,是施工的难点之二,也是技术方案设计的重点。
转换梁内钢筋分布密集,节点交错多,安装难度大,加上转换梁混凝土本身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因此,制定有效的裂缝防治措施也是技术方案设计的侧重点。
2、技术要求
支撑系统的荷载大小是技术方案设计计算的重要条件,而一次性浇筑或分层浇筑的荷载差异巨大。所以,确定实施何种浇筑方式是技术方案计算的前提。
(1)混凝土浇筑方式选择
经过计算,拟建转换梁支撑系统传递到地下室顶板的荷载标准值为78.12 KN/m,通过扩大支撑脚手架底部受力宽度到4.5m,在地下室顶板平台承受的荷载标准值也仍然达到17.36 KN/m,而地下室顶板荷载设计值为7.5KN/m。如何保证顶板平台板的受力均匀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并且地下室顶板回顶支撑工作也相当之大,不利于节省支撑成本和工期。根据相关工程施工经验,若采用混凝土二次浇筑方式,可大幅度减少每次浇筑混凝土传递到支撑的荷载值,从而简化模架系统。并且第二次浇筑还可以利用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后期强度,能更有效地减少支撑的荷载。
在比较了两种混凝土浇筑方式后,我们决定采用混凝土二次浇筑方式,并从最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第一次混凝土浇筑至大梁的0.7m高度,混凝土强度达到90%以后再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至大梁全部完成。[2]
(2)分层浇筑方式支撑及回顶系统的计算
以第一次浇筑高度0.7m计,该转换梁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标准值为:31.72KN/m,考虑到放大支撑脚手架地面受力宽度到4.5m的因素,则地下室顶板平台承受的荷载标准值为7.05 KN/m,小于地下室顶板荷载设计值。
经计算设计,整个支撑系统在梁底横向设置4道支撑,沿梁方向支撑间距500?,(相比较,一次性浇注支撑系统在梁底横向设置4道支撑,沿梁方向支撑间距200?,地下室回顶支撑纵横间距300?)。由于第二次混凝土浇筑是在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进行,第一次浇筑部分还可以承受部分混凝土及钢筋荷载,所以,第二次浇筑时的支撑系统承受的荷载标准值要比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小得多,原支撑系统足以保证安全(模板支撑系统见图1)。
(3)施工顺序
转换层总体施工顺序为:测量放线→竖向钢筋冷挤压连接→墙、柱钢筋绑扎→墙、柱模支设→转换层梁板满堂承重架搭设→铺设梁底及板模→墙、柱混凝土浇筑(浇至梁下一个锚固程度处)→穿梁底钢筋→转换层柱箍筋(未浇筑混凝土部分)→梁面钢筋及腰筋绑扎(水电管预留预埋)→柱模(未浇筑混凝土部分)及梁侧模支设→转换层板面钢筋绑扎→转换层板面轴线复核→插筋施工→转换层梁板钢筋验收→第一次转换梁混凝土浇筑→清理施工缝、养护→第二次转换梁混凝土浇筑。
(4)施工缝处理措施
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与第二次浇筑混凝土施工缝处,埋设水平钢筋网片及竖向插筋,以保证两层混凝土之间的良好粘结,钢筋网片及竖向插筋如图2所示。
在第一次混凝土浇筑完成、混凝土初凝前用Ф25?钢筋棒在混凝土面上捣出蜂窝孔,以利于第二次浇筑混凝土与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良好粘结。
(5)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考虑到转换梁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30中国漱口水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分析.docx VIP
- GB50168-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docx VIP
- CRIC-2024年泉州市区房地产年报.ppt
- 公路工程设计符合性评价意见.docx VIP
- 河北省学业水平测试音乐试题.pdf VIP
- IEC 60034-1 2017 旋转电机 定额和性能 中文版.pdf VIP
- 鄂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七年级上学期全册教案(1至16课).doc VIP
- 2025年度最新村后备干部考试必备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TCNSS-个性化营养评估技术指南.pdf VIP
- 物联网产业园运营管理方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