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文雄:收藏迷+体育迷+音乐迷.doc
孙文雄:收藏迷+体育迷+音乐迷
孙文雄是北京收藏界有名的杂项收藏家,他出生于商贾云集的前门地区,从茶叶桶、帽子、针线盒再到鞋拔子、面袋子,他收藏的东西大都是老北京人过去的生活用品。光他收集的2500多个茶叶桶中,就有1140个品种。单是正兴德茶庄就有80多个不同品种的茶叶罐,瑞蚨祥的也有50多个不同品种,庆林春的则有20多个品种。材质有陶、漆、竹、锡、铁等。而茶叶桶上的广告画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除了贴纸的、印铁的,还有手绘的。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有“刘海戏金蟾”等民间传说,有北京风景如北海白塔、正阳门箭楼、颐和园佛香阁等。王府井的庆隆茶庄、东四五条的吴星聚茶庄、大栅栏的吴德泰茶庄、西单的乾义茶庄,这些清末民国时的北京老字号在历史的尘烟里已无踪影,但孙文雄收藏的茶叶桶却记载着他们昔日的辉煌。
“我收藏的茶叶桶中,涉及75家北京老字号茶庄,其中大部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当时这些茶庄在北京可是赫赫有名啊。”孙文雄随手拿起一个民国时的茶叶桶,在斑驳的桶身上,瑞蚨祥西鸿记的字号依稀可见。“茶叶桶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的载体,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光看茶叶桶,就能了解不少老北京风土人情。”孙文雄说,茶叶桶上不但有茶庄名字,还有地址、电话。—款“吴德泰茶庄”的圆柱形茶叶桶上就写着:“开设于北平正阳门外大栅栏中间路北,电话南局二千七百四十号。”孙文雄收藏的茶叶桶,也还有不少现存的老字号。“民国时位于前门大街的庆林春、位于大栅栏的瑞蚨祥西鸿记、位于大栅栏的张一元、位于北新桥的吴裕泰,这些店铺现在都还在原址,我这茶叶桶上都写得清清楚楚。”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文雄在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发现有买卖茶叶桶的,考虑到上面有老北京的记忆,就捎带着买了不少,后来竟成了系列,还在2004年参加过“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不过,茶叶桶只是孙文雄收藏的—小部分。他的藏品有1万多件,现在都位于高碑店乡的万国博物馆。退休之后,他每天吃住在这里。上万件藏品堆满了各个角落,其中做好标签的被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展柜里,与总数相比,它们显得有点少,孤孤零零的。藏品太多,整理成了件艰苦的工作,让孙文雄难堪的是,现任英国驻华大使曾几次说,要来他的博物馆看一看,但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好让人家来呢?“还有好多藏品放在别人那里,这里实在放不下。”屋里没暖气,即将到来的冬天该怎么过々孙文雄有点犯愁。到处都是老玩意儿,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和英国同事的照片,这一切,概括着孙文雄曾经的人生——老北京,在使馆工作了21年。切换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之间,他的感受如何?他是否也会有点不适应呢?“其实,英国人的待人接物和老北京的那个氛围,实在太像了。”孙文雄没有不适应,只有几分感慨。
孙文雄从小在老前门一带长大,那是老北京的商业区。他说,父亲曾在美国大使馆工作过,以后开了纸作坊,叫“万兴家庭制本工业社”,当年很有点名气,齐白石、吴作人他们用的速写本之类,就是我家做的。那时街坊四邻商人居多,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怎么说呢?一是诚信,二是善良。说诚信,用父亲的话讲。叫“诚信一句话,黄金万两出”,做买卖,最忌忽悠别人,也更不能自吹自擂。孙文雄说,父亲一辈子安心眼,公私合营时,二话不说就把设备、字号全交了,大炼钢铁时,家里那么好的写字台,父亲愣是把上面的白铜活全撬了下来,交了上去。说善良,我们邻居一个老太太无后,晚景凄凉,靠推小车卖糖维生,父亲就让我早上起来先帮她把脏水、垃圾倒了,再送干净的自来水过去,晚上看老人回来,帮她把小车抬上台阶,每天如此。那时舆论都说美国这不好那不好,我父亲心里明白,但嘴上不说。他在使馆工作过,知道是怎么回事,那时家里有不少美国产品,质量确实好,一个军用水舀子,我哥小时候淘气,用凿子凿,用锤子砸,居然都没漏。小时候家里有美国产的电唱机,那时是稀罕物,我一听就是一天,脚都站麻了,仍不想动窝,要不后来怎么能进专业剧团呢?
孙文雄回忆说,小时候的老前门什么样?一句话很难说明白,那确实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与人有种亲切感。前门圈的孩子好练武,我小时候也学摔跤,我堂哥还拿过全国冠军,要不是“文革”,我也就走这条道儿了。最逗的是上初中时,一次我和别人打架,警察来了,要把我带走,就临时雇了一辆三轮,让我坐上面。他们骑车在后边跟着。在当时,这就算警车了。不知怎么的,“文革”就开始了,我住的胡同里也打死了人,那些“红卫兵”多来自城乡结合部,要么是特殊家庭的子弟,老前门圈的孩子真没那么干的。当时虽然也挺盲目,但人有点文化积累,做事就不会那么极端。那时我也“串联”过,到过重庆,真是“天府之国”,菜里的油多得都往下淌,那时北京的炒菜里都难得见到油星。看着课也上不了了,我就拜师学手风琴。那时各家各户都偷着烧老东西,烧不掉的就扔,我看着可惜,就拿到我乡下的奶奶家,这应该算是我收藏的起步阶段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