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与“法律”研究.doc
“法”与“法律”研究
摘 要 在中国,至少到1900年以前,“法”与“律”是并列的两个概念,“法”指一切的规范及原则,在符号性质及指示性质两种意义上使用并往往偏向符号性质的使用,承载着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理念,“律”则是指制定法,是单纯指示性质的使用,能够还原为具体的物。1900年之后,日本从中国借去的“法律”一词流回中国并泛滥于中国,瓦解了中国几千年来“法”、“律”并列的格局,法义消失,沦为了物。
关键词 法 法律 符号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007-02
法,必须首先理解为人们心中的公平、正义经验的符号性表述。当某人诉诸公平、正义理念,他(她)并没有指示现实中存在着名为公平或是正义的某物。他(她)只是采用这样的符号作为一种方式来表述一定种类的经验(甚至,这些经验也可以采纳相似的符号来表述)。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对符号(Symbols)和记号(Signs)作出了区分。符号(Symbols),就这个词的本来意义而言,是不可能被还原为单纯的记号(Signs)的。记号与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记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的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的一部分。记号有意义是因为它们指示某种存在物;符号并不指示,而是代表某种存在物。当然,语言表述可能是符号性的,也可能是指示性的,甚至两者混在一起。经验产生符号,而这些符号就用来表述经验。法就是这样的一个符号。
法不仅必须首先被理解为一种符号,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国,法的符号化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一种指示性的使用。“法”不再是作为人们表达内在存在的公平正义这种特定种类经验的符号化表达,而是作为一种记号来指示存在的某物——法律条文。日本从中国借去的“法律”一词在20世纪初流行于中国并消解了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法”“律”并列的格局,法也成为了律,成为了物,法治成为了单纯的法律条文的治理。
一、“法”字释义
一般认为,法字最初的源头是廌字。廌在甲骨文中已出现,看起来象是某种动物的形态。尽管有学者争论廌究竟是哪种动物,但是不管怎样,廌作为一种兽是成立的。许慎将廌视为义符,并与传说中的神兽解廌联系起来,《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说文·廌部》:“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省。”
用廌帮助断案就是神判,张永和在《“灋”义探源》一文中豍,其根据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廌协王事”四字豎,认为“廌”是协助王断案的神兽。“廌”不仅能对刑事案件进行裁判,它同样可以对大量的民事案件进行裁判。胡留元、冯卓慧豏认为,西周中期以后,买卖契约盛行,交易数额极大。从四川三星堆考古现场发现,中国人已经使用金属货币,即是说广泛的经济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商代。廌承载着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理念。
“法”字在战国前期开始广泛使用,含义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行为之规范、原则。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中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书而不法”就是记载下来君主所作的不合乎规范的事情。
第二种:固定不变的规则。《尔雅》云:“典、彝、法、则、刑、范、矩、庸、恒、律、职、秩,常也”,《尔雅注疏》为:“皆为常礼法也。”
战国末期的秦国当时主要有法、律、令、事四种表现形式。正如《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所谓“凡良吏明法律令事”,可证。“法”可以说是泛指国家制度统辖令律事,或特指《法经》之六法;“令”是临时发布的命令,具有不稳定性。如《语书》谓:“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及法字省略了廌字并将水描述为平之如水,恰恰说明了许慎(约公元58年—约公元147年)——历经21年才著成《说文解字》,生活的年代(也许更是许慎生活之前的年代),人们认为法字承载着公平、正义的理念,是表达这种理念的符号。传统是不应该被割裂的,尽管廌字在法字中省略了,但是它承载的理念应该仍旧戴在每一个司法官员的头上。
二、“律”字的使用
“律”在先秦典籍中出现的频率不高,在《论语》、《墨子》、《孙子兵法》均无“律”字。“律”在先秦典籍中用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多指音律及由此引申而与历法、度量衡相关。《尚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这两个“律”都与音律相关;《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此外,“律”还有与音律不相关的规则、约束的含义,如《周易》中的“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王弼注:“为师之始齐师者也,齐众以律,失律则散,故师出以律,律不可失。”师在此为率众之意,率众出行当依规矩、法度行事。“律”字为行列、规则之义,违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