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 一练一得.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整为零 一练一得.doc

化整为零 一练一得   一篇优秀的作文犹如一座完美的宫殿,需要设计、选材、建造、装饰等能工巧匠的高度合作、和谐统一;而学生如能一气呵成一篇优秀习作,必然是集各种本领于一身,并运用自如。怎样提高学生习作的各种本领呢?笔者认为“化整为零,一练一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习作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们没必要舍近求远,只要用心于选入语文书的那些文质兼美、极有章法的课文,就一定能发现蕴含其中的许多写作方法。当然,一篇课文我们只需选择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或者学生最容易学到的一种方法加以指导实践,使其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切实掌握这种习作的本领。   一、“以小见大”法   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选择材料,他们喜欢把选材的方向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的大事上,而不懂得运用细小的材料来反映深刻的中心。读他们的习作,会觉得题目拟得过大,且内容空泛,毫无真情实感。如何改正学生这种写作陋习,引导他们用小材料来反映大主题呢?萧乾的《枣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式。《枣核》一文反映的是留美华侨的爱国思想,作者萧乾围绕小小的一颗枣核来展开全文,通过华侨朋友找“我”索取枣核等一系列琐碎事件,极其典型地运用了以小(枣核)见大(爱国)的写法。   笔者引导学生认识了这种写法后,拿出他们作文中以大写大的文章来与之比较,学生深切地意识到了以小见大这种写法的好处,明白了小材料虽然小,但同样也能反映大道理,有点石成金、四两拨千斤之效。随后,笔者又布置了一篇作文《动力来自……》,要求他们运用这种写法习作。实践下来,很多同学从拟题到选材,都明显地受到了《枣核》一文的影响,都学会了用一个小的材料来体现出大的动力,如有的题目为:《动力来自一首歌》《动力来自那鄙夷的眼神》《动力来自那杯茶》……通过这些题目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掌握了作文需先从小处切入,再逐渐展开、逐渐深化的套路。   二、“侧面烘托”法   生活中有很多既无形又无味,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事物,如水、风、气味等,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方法来对这些事物展开细腻的描写呢?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典范。《小石潭记》原文正面写水的只有一句“水尤清冽”,其余全是用侧面烘托来表现潭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后,笔者及时拓展:“如果要完成一篇随笔《呼啸的寒风》,我们可以怎样写呢?”经过启发,很多学生想到了应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对风进行描写,如可以写路上全副武装的行人,可以写漫天飞舞的黄沙,可以写纷纷扬扬的落叶,可以写左摇右摆的大树,还可以写炊烟、写电线、写被撼动的门窗等。如有些同学这样写道:“呼呼呼,风仿佛一头发怒的雄狮,疯狂地呼啸着,到处乱窜。所到之处,野草低头让道,缩紧身子;高傲的大树也害怕得浑身发抖,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抬不起头来……顺风行走的人仿佛被人推着向前跑,逆风行走的人只能前进一步,后退两步。”通过这些对象的细腻描写,学生从侧面的角度写出了寒风肆虐、猛烈、呼啸的特点,从而把非常抽象的寒风写得非常具体、非常生动了。   三、“欲扬先抑”法   很多写人为主的文章经常会用到先抑后扬的写法,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写作,可以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人物也易造成一前一后的鲜明对比,使读者对人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运用了这种写法。文章的开头写了阿长很多缺点:睡相难看、规矩太多、迷信唠叨、行为粗鲁等,简直就是把她贬抑到了最低处。随后笔锋一转,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结尾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教完这种手法,笔者以《其实,他也很……》为例,引导学生模仿这种手法进行习作训练,着重启发学生在构思与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前抑后扬,使前面的“抑”与后面的“扬”对照起来。另外,对于抑扬两者的篇幅,也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先简略再详细,侧重后面的扬。一次训练下来,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成功地在作文中运用这种写法:先概述“他”的种种不足之处,然后通过一件具体而详细的事件反映出“他”的闪光点,结尾点明中心,突出“他”所扬的品质。   四、“细节描写”法   细节,是文章的精华。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果有出色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真实可感;反之,即使情节再曲折,主题再深刻,读起来也只能是干巴巴的如同嚼蜡,缺乏感染力。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附的小说《百合花》就为我们充分呈现了细节描写的好处,评论家茅盾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赞赏有加,“认为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