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粳杂交稻稻米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pdf

籼粳杂交稻稻米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籼粳杂交稻稻米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石春海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的选题、试验设 计和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求学期间,导师丰富的经 验和知识、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刻苦勤奋的钻研精 神以及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终身难忘,并时刻 激励着我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之中。值此论文完成之际,对导师多年来的无私 教诲和关心帮助表示晟诚挚的谢意! 特别要感谢吴建国博士在试验实施、品质分析和论文撰写、叶胜海同事 在大田管理和稻米品质测试工作等方面的热情帮助和支持。非常感谢浙江省 农科院王建军博士、刘庆龙博士和李春寿副研究员,中国水稻所钱前博士, 浙江大学沈圣泉博士。台州市农科所刘守平高级农艺师和绍兴市农科所胡晨 康高级农艺师,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材料;日本福井县农 业试验场堀内久满总括研究员和富田桂主任研究员、福井县食品加工研究所 坪内均主任研究员在稻米氮基酸含量测定中所提供的支持。同时感谢朱军教 授为本试验提供了分析软件,使试验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圆满结果。试验 中还得到了课题组鲍根良副研究员和来东林高级科辅工的帮助,同时也为他 们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了更多的课题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浙江省农科院对我求学的理解和支持,作核所金庆生研究员、朱金 庆高级农艺师和朱丹华研究员对我博士论文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奚永安副研 究员十余年来对我的指导。感谢浙江大学农学院颜启传教授、薛庆中教授、 张国平教授、祝水金教授以及林建荣搏士、唐绍清博士、蒋淑丽博士、张海 珍博士、楼晓波硕士、李长涛硕士、任玉铃硕士等在我就学期间的诸多帮助。 我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就读期间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使我顺利完成了 学、【E。 张d、明 2003年】2月 摘 要 选用粳稻“浙粳27”和籼稻“浙农5号”为材料,测定不同碾磨程度的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以明确不同稻米精白度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选用稻 米品质差异较大的7个籼型不育系(A)及相应的保持系(B)与5个粳型 广亲和恢复系(R)杂交,组成7×5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了亲本、FI 和F2这3个世代在不同环境中5个稻米发育时期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 以及蛋白质和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苏 氨酸等7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 传体系基因主效因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三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 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上述籼粳杂交稻稻米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 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粳稻浙粳27和籼稻浙农5号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随稻米碾磨时间的 增加、米粒精自度的提高,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说明米粒胚乳表层的直链淀 粉含量较低,心部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浙粳27和浙农5号稻米碾磨时的 精白度每提高10%,直链淀粉含量约提高1.36和1.92%。揭示测定稻米直链 淀粉含量时,试验所用的碾磨设备和碾磨程度需保持一致,以减少试验误差。 2.籼粳杂交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随着灌浆的进行而持续增加,至成熟期 (开花后第35d)达到最大值。灌浆始期(开花后第7d)和灌浆前期(开花 后第14d)杂种优势不明显,从灌浆中期(开花后第21d)开始直至成熟,有 一定的杂种优势。而胶稠度和蛋氨酸含量随着灌浆的进行,持续下降,杂种 优势较弱。蛋白质、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氮 酸等含量随着灌浆的进行,逐渐增加,至灌浆后期(开花后第28d)达最大 值,杂种优势明显。 3.估算稻米开花受精后至不同发育时刻品质性状累加效应的非条件方 差分析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细胞质和二倍体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 遗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均会明显影响籼粳杂交稻稻米灌浆过程中的 蒸煮和营养品质性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前期和中期,胶稠度在灌浆 始期、中期和后期,赖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缬氨酸含量 和苏氨酸含量等性状在灌浆后期,蛋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含量在灌浆后期和 成熟期均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蛋白质含量仅在灌浆后期以遗传主效应为 主。不同遗传体系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稻米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