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水稻土有机固定及碳汇效应.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紫色水稻土有机固定及碳汇效应

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 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博士研究生:黄雪夏 指 导 教 师:魏朝富研究员 谢德体教授 摘要 在寻找“迷失碳汇”的研究中,陆地生态系统是研究的焦点之一,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 系统中是受人类影响最多的系统。在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生效后,农业土壤碳固定及其机 制是当前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特别对于中国来说,水稻土 对于粮食安全和环境生态都有重要和特殊意义。水稻土对于中国农业土壤碳管理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但其在不同农业管理下的变化态势如何是一个有待阐明的问题。以往对其与全球变 化的关系研究集中在水稻土的温室气体释放行为,己积累了较多的资料。不过,迄今为止水 稻土有机碳的固定作用及其所涉及的机理,以及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变化的研究尚积累不够。 中国大面积的水稻十自1980年以来显示出的有机碳库增加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对人气C02可能 产生汇效应,但对于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分布和结合状态与农业管理措施、水稻土质量变化、 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就这一问题亟需要从土壤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 作用与土壤微团聚体中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质的相互结合关系的层面上进行多学科研究, 研究不同结合机制下水稻土有机碳稳定性与对全球变化(变暖和COs加倍)的响应及其水稻土 物理、化学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关系,以阐明中国人为作用下稻作经营对于农业土壤 碳汇的效应以及在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中的意义为农业产业环境政策的选择,水稻士持续利 用的技术途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并期望通过对这一土壤特色的研究。使中国在国际土 壤与全球变化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在西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紫色水稻土,是为四川盆地赢得“天府之国”美誉的地力基础, 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土类型,一直以来是“土壤学研究的一块宝地”,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施肥、 耕作制度对其的肥力研究上,而且多是些短期试验的结果.用于讨论长期效应时仍存在不定 性。对丁+耕作制度对其碳库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在对紫色水稻士的主要所在地 重庆市作了全面的碳库估算的基础上,以团聚体为主要研究层面,研究了紫色水稻土在不同 耕什制度F的十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羊¨生物学性质.分析了紫色水稻十中有机碳在特定K= 期的耕作制度F的分布和结台状态,为水稻’{:作为人为湿地:f:壤的有机碳积累与化学行为变 化,深入水稻十:在特殊的水耕熟化作用成士过程_卜有机碳的微观固定机制,阐明其与大气C02 摘要 同定及农业的碳汇效应,提出描述水稻土碳固定作用与碳汇效应的理论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的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一关于重庆市有机碳库背景估计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411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 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 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景观中的 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重庆市20cm和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鼍分别为O.27Tg和1.0Tg 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O.33.30.36kg/m2之间,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 kgi 介于1.27.72,69kg/m2之间: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景观的分 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100cm深度的土壤、区域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58.1.95、 o.55—1.39和O.46.1.58之间,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长期不同耕作制度处理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库与固碳效应 (1)总有机碳及其分配本研究所用试验田白1989年建立,试验前十壤的有机碳含量 为13.409/kg。不同耕作制度处理15年后土壤总有机碳出现了明显分异。就一直监测的常规平 作(中稻一冬水田)、夸作免耕(中稻一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一油菜)和水旱轮作(中 稻一油菜)四个处理而言,存在如下两种情况。其~,无论是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只种一茬 中稻下,总有机碳含量平衡于约209/kg,约是原水平的150%:而水稻.油菜轮作下,不同耕作 方式对有机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