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doc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
摘 要: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远古暨三代的发展过程中,曾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到西周末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孔子顺应时代之变化,对以往的“宗教观”思想做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对“宗教观”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
关键词:三代;宗教观;孔子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43-02
一、周朝的宗教背景
周朝宗教信仰虽大体继夏殷而来,但周人对此有一种转化。原因在于周人在“革掉”殷人的命(政权)后,并没有趾高气扬,沾沾自喜,而是有一种“忧患意识”。《易·系辞上》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便体现周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徐复观先生认为此种忧患意识与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怖意识有所不同,忧患意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忧患意识正是人类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表现。而这种自觉是殷商原始宗教所不能有的。
然而在周朝发展到春秋时,“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制度渐失其效,出现了“周文疲惫”的现象。随着周天子权力与地位日益衰落,宗教活动中心的人格神的天命,其权威性正走向坠落之路。随着“天”地位的动摇,出现了“天道”与“人道”相分开的思维倾向,冲破了天命神学的思维模式,出现了人事与天命的分离。随国季梁也在祭祀神祝之词中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左传·隐公六年》)将人视为“神”的主宰,以为神降福于“圣王”的重要条件。
由此得出,西周末,人格神的天命既逐渐垮掉,于是过去信托在神身上的天命,自然变成命运之命,这意味着人格神的天正一天天趋向于淡薄。也可以说宗教性的天,在人文精神激荡之下,演变成道德法则性的天。
二、孔子对三代宗教观的继承与改造
周人创造的一套伦理体系虽遇到了极大困难,但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会以其他形式发生影响。处在春秋时代以礼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孔子,并非将宗教完全取消,而系将宗教也加以人文化,使其成为人文化的宗教。孔子承袭了周代天命思想的外在形式,同时他顺时代之精神对传统宗教信仰最深刻内涵的革新。下文将从天命观与“鬼神观”,试分析孔子对三代宗教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一)命与天命
徐复观先生认为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首先要区分清《论语》中所言天、天道、天命和命。徐先生认为《论语》中凡单言一个“命”字,皆指命运之命而言。但《论语》中若提到天或与天相连的“天命”,“天道”,则完全出之以敬畏,承当的精神。我们将以此路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1.对“命”的态度
孔子站在窗户握着伯牛的手,非常悲痛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生死之冥冥之力的无奈。《宪问》载:公伯寮在季氏前多揭子路之短,欲借季氏之手除了他。孔子对此颇有感慨,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度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表现孔子认为人之命运并非人所能左右的。
孔子知道在人的生命中潜藏着某些人事所不能左右的客观限制力量。也正是因为天所具有的意志、威严主宰并且操纵着一切,因此如果人们获罪于天的话,即使是祷告也于事无补。在这里可以看到生死、富贵、贫贱、利害等等都是命,都是不可求的。即便求也是枉费心机的。所以才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左右着人的方方面面。人只有承认命地存在,才能成其为君子。
2.对天命的态度
《子罕》载,孔子对子路欲用手段提高孔子丧礼的规格时,孔子曰:“吾谁欺,欺天乎”。表现出其十分惶恐。朱熹认为“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咎,其责子路深矣”。孔子之所以诚惶诚恐是因为他知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此外《季氏》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更加直接表明其对天的敬畏之情。
孔子的所谓天命或天道或天,实际是指道德的超经验的性格而言的。此种超验,在当时只能借用三代之天加以表征。但此时之天更有“宏大与极致之意”。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即意味着天乃进入生命的根源。由此而使其感到与天的亲和感,具体感,使命感,以形成他生命中的坚强自信。于是才有“文王既没,文不在滋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的责任和使命感。才有“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述而》)的自信。这正是孔子知天命,感到天命与自己生命相连接的表现。
正是这种对天命“内在的遥契”,把天命拉进人心,使之“内在化”为自己的德行,不在为一敬畏的事实对象,而转化成一形而上的实体。这不仅与西周初人神的天命,有本质不同,也与孔子之前的春秋时代出现的抽象性、概念性的观念不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边坡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版).pdf VIP
- 《工程化学基础》教案-第3章-2011.ppt VIP
- 抗日英雄王二小.pptx VIP
- 第5课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金牌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老友记台词剧本第一季第1集中英双语左右对照.pdf VIP
- 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报告模板.docx VIP
- 全套SPC表格(很全面) CPK.xls VIP
- T_CI 540-2024 红枣蒸馏酒生产技术规程.pdf
-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高速公路通信迁改).docx VIP
- Part3-4 Unit6 Craftsmanship课件高一英语(高教版基础模块2).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