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新生命体征的观察.ppt
异常呼吸的评估 异常呼吸的评估 4、声音异常 (1)蝉鸣样呼吸: 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音响,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吸人发生困难。常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等。 (2)鼾声呼吸: 表现为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蓄所致,多见于昏迷病人。 异常呼吸的评估 5、形态异常 (1)胸式呼吸减弱: 表现为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音响,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吸人发生困难。常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等。 (2)腹式呼吸减弱: 胸式呼吸增强 正常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如由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等,使膈肌下降受限,造成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 异常呼吸的评估 6、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临床上可分为: 异常呼吸的评估 (1)吸气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吸气时间延长,有明显的三凹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吸气时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等。 (2)呼气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呼出不畅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其特点是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加。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常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大片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等。 生命体征的观察 神经内二科 史亚运 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的总称。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目录 体温 呼吸 血压 脉搏 体温的定义以及形成原因 体温: 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软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成人体温平均值及正常范围 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度来代表体温,在以上3种测试方法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37.0 36.3-37.2 肌温 37.5 36.5-37.7 腋温 36.5 36.0-37.0 生理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变化,但其变化的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 (1)昼夜: 正常人体温24h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这种变化与下丘脑的生物钟功能有关。 (2)年龄: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3)性别: 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可能与女性皮下脂肪层较厚,散热较少有关。 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4)肌肉活动: 剧烈肌肉活动可使骨骼肌紧张并强烈收缩,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5)药物: 麻醉药可扩张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对手术中患者应注意保暖。 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 异常体温的评估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称体温过高。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2)非致热源性发热: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脑出血、脑外梢)影响正常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 异常体温的评估 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温:37.5-37.9℃ 中等热:38.0-38.9℃ 高热:39.0-40.9℃ 超高热:41℃以上 异常体温的评估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 发生机制: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及呼吸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厥。 临床表现: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为发热时绘制于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类型,不同病因所致发热可有不同的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的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大叶型肺炎高热期。 (2)弛张热: 体温高于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与败血病、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感染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