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经费来源概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经费来源概论.doc

清代河北地方办学经费来源概论   清代河北地方学校以官办的儒学为主,辅之以书院、社学、义学。儒学以学田为经费主要来源,规章制度较为完备;书院、社学、义学各地兴办情况则千差万别,学田多寡不同,管理上也良莠不一。这些地方学校的存废兴衰都有赖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资助,捐资捐田成为这些学校维持日常开支和校舍修缮的主要甚至是关键性经费来源。    有清一代,省级以下基本分为府、州、县等行政区。这些行政区域不仅担负着垦殖开荒、繁育人口、征敛赋税、维护治安等职责,而且还执掌着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培育人才等事务。因此,各级地方行政区域都建立起各种教育机构:其中,府、州、县的儒学属于官方教育体系,有明确的学额限制和考课制度。此外,地方上还有大量的书院、社学、义学,这些则属于非官方教育体系。官方与非官方的各类学校构成了有清一代地方上完整的教育系统,所有这些学校的存废兴衰都与当地官绅义民的重视和捐助有着直接的关联。    清代延续了明朝地方上的教育制度,在清初几代帝王重视、倡行教化的背景下,河北各地兴办或复兴了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教育机构,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种:    (一)儒学    清初以来,朝廷大力倡行教化,重视地方办学。尤其是作为官学的儒学,也就是地方上的公立学校,是由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读书的正式教育机构。县级儒学通常简称为县学,州级儒学简称为州学,府级儒学简称为府学。由于很多地方的官府将儒学与孔庙结合起来,共建一处,因而也称“文庙”,或“庙学”“学庙”“学宫”。作为官学,首先,所有儒学都应一体遵守朝廷颁行的教育宗旨、规章和法规,尤其是“学生守则”,如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并被各儒学刊刻立碑的“晓示生员”八条。其次,所有儒学都有明确的学额,其数量是由朝廷明文规定的,并且有固定的考取、岁贡制度。如涿县:    县学■膳生三十人,增广生三十人,每岁科两试,各取文童一十八人为附学生,其■膳生间岁一贡成均。又岁试,取武童一十二人为武生。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停科举立学堂而此制遂废。①    第三,所有儒学中的生员都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免其丁粮,厚以■膳……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②总之,官学有着正规的管理规范、正规的习课制度和各种特殊待遇,直至清末废科举、立学堂。    此外,作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域内的官学,儒学的数量也是较为固定的。就县一级行政区而言,只有一处儒学,即县(儒)学。治府辖县,除各县都有一所儒学外,治府所在县城还有一所府学,如永平府治所在卢龙城内,卢龙城里既有卢龙县儒学,又有永平府儒学。州辖县也是如此情况,如蔚州设在蔚县城内,城里既有蔚县学,又有蔚州学。总体来看,县学在规制上低于府学、州学。    由于官学机构少,又学额有限,且都位于城内,无法满足众多生员学子的需求,尤其是穷乡僻壤的乡村。因此,许多名宦乡贤便在城内、在大乡巨堡、在村屯里,兴办了许多层次不等的教育机构,如书院、社学、义学等。    (二)书院    清初诸帝非常重视教育,除官学外,也积极推动书院建设,尤其是雍正时期:    我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京省及天下府州县各立书院。主以山长,莫不置膏火,以赡其身,优奖赏以鼓其志,其制视宋四大书院为尤备。①    因此,在朝廷号召和鼓励之下,各府、州、县也都纷纷重修明代书院或创建书院。与每级行政区只有一处儒学不同,各级各地的书院,或少或多,全无定数。如永平府所在的卢龙城内,既有府学、县学,又有孤竹书院、北平书院和敬胜书院;涿州既有州学、县学,又有古洹书院、鸣泽书院;承德府下各县有滦平县学、泺江书院;丰宁县学、凤山书院;平泉州学、平泉书院;赤峰县学、赤峰书院;建昌县学、秀塔书院;朝阳县学、凤仪书院,都为一儒学、一书院。宣化府最为复杂,除宣化府学、蔚州学、延庆州学、保安州学以及各县学等儒学外,府、州、县中都还有书院,甚至一城之内有两三处书院,如宣化城内有景贤书院、上谷书院、绿阴书院,蔚县城内有蔚州书院、暖泉书院,甚至某一书院还在一县或多县内开设分院,如二贤书院在怀来县有两处,在赤城县有一处。    书院虽然在形式上有别于儒学,但又与当地的儒学一样,属于本地较高教育机构,在地方教育中甚至起着比儒学更重要的作用。如乐亭《新建尊道书院记》载:    夫书院所以佐学宫以造士也。……我朝诏天下郡县,皆立书院。则书院之设,与国中之学等。聚一方之士,肄业于中,以成就其德行道艺,而官师训课之,而升降之。信乎!造士之法,莫良于此矣。②    由此可以看出书院在当地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书院的管理也较规范,大都定有规章制度,“延名师,立学规”。尤其是唐县的唐岩书院和栾城县的龙冈书院,前者的章程有14条,后者的章程多达20条,令人印象深刻,可谓清代书院中管理最完备者。但书院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