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革质膜形成理的研究与不同播种期对豌豆苗产量性状的影响.pdfVIP

豌豆革质膜形成理的研究与不同播种期对豌豆苗产量性状的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豌豆革质膜形成理的研究与不同播种期对豌豆苗产量性状的影响

豌豆革质膜形成机理的研究与不同播种期对豌豆苗产 量性状的影响 摘 要 豌豆根据荚皮类型可分为硬荚豌豆和软荚豌豆,二者的区别在于荚 皮中有无革质膜。本文以两种荚皮类型的豌豆 LIB (硬荚)和MICUI (软荚)为材料,调查豌豆荚皮组织结构的细胞发育分化过程,并通过 测定豆荚发育各时期荚皮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以及木 质素合成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来分析革质膜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豌豆硬、软荚发育形成的主要差 异为内果皮细胞的变化,而革质膜在豆荚发育的早期既已形成。在硬荚 豌豆中,花后 10d 紧邻内皮层细胞的 3~4 层细胞逐渐伸长,细胞壁加 厚,形成栅栏状的结构,在花后 13d 时形成厚壁细胞排列紧密的厚壁组 织,即坚实的革质膜。在此过程中,其荚皮的木质素含量一直维持较高 水平,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在软荚豌豆中,细胞壁没有 明显加厚,细胞排列松散,未形成栅栏状结构,也未见革质膜结构的形 成。同时其木质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虽有所 增加,但相比于硬荚豌豆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对与木质素合成代谢紧密 相关的酶进行活性测定发现,硬荚豌豆 LIB 荚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肉桂酸脱氢酶(CAD)及过氧化物酶(PO) 的活性均显著高于软荚 豌豆 MICUI 。因此,可以推断在内果皮细胞发育分化形成的革质膜不仅 是细胞的木质化,而且是由含有大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高度木质化的 厚壁细胞构成。 叶用豌豆是指在用于生产和食用植株嫩梢的豌豆类型。一般采收豌 豆嫩梢顶端,含有 2~4 片复叶,长约 5~15cm,是深受人民喜爱的绿 叶菜,在上海被称为“豌豆苗”。豌豆具有再生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可 多次采收豌豆苗。豌豆苗的采收次数和产量不仅与品种再生能力有关, 和播种方式与生长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本实验中采用同一叶用豌豆 品种为材料,在2006 年 11 月~2007 年 4 月的不同播种期进行播种,比 较分析各播种期之间采收次数和采收产量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播种 期在采收次数和产量上差异极显著,而温度是影响豌豆苗生长的关键因 素。在上海地区 11 月~12 月播种的豌豆可采收豌豆苗 4~5 次,此时期 播种的豌豆植株基茎粗壮,分枝数多,豌豆粒的产量也较高; 1 月份播 种的豌豆生长缓慢,影响豌豆苗采收次数和产量;3 月份后播种的豌豆, 由于温度过高,植株出苗不久就开花,不能进行豌豆苗生产。因此,在 上海地区露地条件下叶用豌豆最佳播种期应为 11 月~12 月。 关键词:豌豆,革质膜,豌豆苗,播种期,产量性状 ANALYSIS O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EA PARCHMENTED POD AND EFFECT OF SOWING DATES ON YIELD CHARACTERS OF PEA SHOOTS ABSTRACT Edible pod pea and parchmented pod pea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ea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have a hard membrane (parchment) in pod or not. We used two pea varieties LIB and MICUI from two different types of pea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archment”. For this reason, the contents of cellulose, hemicellulose, and lignin were measured as well as the activities of phe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 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