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者李学梅的成长接力.doc
记者李学梅的成长接力
从“一根筋”的无奈,到熟练掌握采访技巧;
从在外围打探消息,到身临非典隔离病房;
从一线记者,到社会新闻部主任。
北京日报记者李学梅用十几年的采访经验,
用工作起来“又狠又快”的热情,带领着她的团队――由10多个年轻记者组成的“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
在科教、政法、民生、城市应急管理等几十条战线上拼采访、抢新闻,开设了众多精彩专栏,撰写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报道。这支以年轻记者组成的团队,也成为了报社一支活力四射的队伍。
初出茅庐默默积累成长
大学毕业后,李学梅来到《北京日报》工作,她的任务是采访教科系统的新闻。“教科口的新闻不乏去采访研究火箭发射的高科技人才,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去采访一位研究大熊猫繁殖的专家。”
上世纪90年代熊猫“盼盼”非常出名。熊猫“盼盼”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曾飞越太平洋远赴美国,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激动了好一阵。1990年北京亚运会把熊猫作为吉祥物,手持金牌奔跑,憨态可掬的“盼盼”伴随着北京亚运会的成功,加深了人们记忆中存留。如今40岁左右的人,很多人还能记起熊猫“盼盼”那可亲可爱的样子。
“领导也觉得这是个能出彩的题材,还建议我用第一人称去写。”图书馆查到的资料有限,李学梅便准备在采访时多下功夫。李学梅本想通过专家工作中的故事来丰富人物的形象,给读者呈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专家,“我问他工作中有没有好玩的故事?” 然而,现实在这里开了一个小玩笑,没有按照李学梅设计的情节展开。“没什么特别的,天天都这样。”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采访者听到这样的回答,第一个反应就是强烈的挫折感。李学梅想到了会有挫折,只是没有想到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直接。她认为已经事先做足了功课,于是把准备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拿了出来。当然,这里不能排除专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所表现出来的惜字如金,接连不断抛向专家的话题,用李学梅的话说,“才能换回几个字,要么就只回答‘是’或者‘不是’。”李学梅彻底悲催了,如果那时有这种说法的话。悲催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念,李学梅不甘心,之后又“一根筋”地去采访了一次,情况还是不好。好在是领导好,不再坚持第一人称写法,接受了用第三人称完成的稿件。此事过去了若干时间后,李学梅说:“专家在业务上非常出色,大熊猫生双胎对于专家是常识,但是我也没养过大熊猫啊,没有针对性地问了半天,只问到一些专业术语。后来面对“治学严谨、惜字如金”的采访对象,我尽可能提前多地掌握信息,从采访对象熟悉的东西入手。如果不行就不强求,采访他周边的同事和家人也可以丰满人物。”
还有一次,被采访者口音非常重。对方一开口,李学梅就像在听外语:“怕完不成任务,几乎每句话我都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结果他越着急口音越重,我越着急越听不懂。最后连写在纸上的办法都用了,两分钟能完成的采访用了半个小时。”“慢慢采访的人多了,再听到外地口音我可以先聊聊他的家乡。”
2001年春节,李学梅跟报社的一位老师到积水潭医院采访自焚的烧伤病人。跟主治大夫细细问过烧伤程度、救治过程、用药、未来康复等情况后,李学梅便准备走了。那位老师说:“你怎么能不去看看病人就结束采访呢?”带着她去了病床前。李学梅瞬间呆住了,这一幕远远超越医生的专业介绍所带给她的感受:花季少女浑身插满了管子,脸上的皮全掀着,露着大块大块鲜红的肉,嘴里含混地喊着疼。大夫正在用钉书钉把翻起的皮肤努力地钉在少女的脸上。李学梅吓得掉头就跑,跌撞中还踢翻了病房里的痰盂。这次采访让李学梅知道:“只要有可能,一定要见到新闻当事人,现场给记者的冲击力远远要比转述要强烈得多。”有了更为充沛的感情和鲜明的立场,写出的报道才会更加立体。
十七年厚积薄发担当起大事件
2003年春天,非典突袭北京。接触非典感染者,轻者意味着要被隔离数月重者甚至丢掉性命,李学梅还是坚持要进重症病房看看病人和医生,为了采访报道真实可信。此时的她,不再是那个见着烧伤病人扭脸就跑的记者了。
李学梅很清楚“里面非常危险,全是气管切开的病人”,之前,护士长再三告诫以期阻止其进入重症监护室。按照要求,李学梅戴上两个20层厚的纱布口罩,穿上连体防护服,再戴上橡胶手套,除此之外还要戴上两层罩得住耳朵的帽子,最后又套上三层鞋套,眼镜外还扣了个宽大的护目镜。全副武装后的李学梅被包得像个粽子,只能张着嘴大口呼吸,护目镜很快就变得雾气笼罩。她站在距离危重病人只有不到一米地地方,看护士们细心地为病人拍背、翻身、刮胡子、剪指甲、清洗口腔……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汗水慢慢打湿了李学梅临时用来记录的病历本,上面的字迹不知何时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李雪梅说:“当我回到报社,将采访到的故事写成文章时,我几乎没有用到那个‘采访本’――因为,一切都是那样鲜活,就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