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物 品情 显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物 品情 显志.doc

读物 品情 显志    【导语】借物抒情,也称作“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志趣、思想观点。运用这种方法抒情,要抓住描写对象在某方面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来抒发某种感情。这类文章的营构手段是象征联想和类似联想。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文/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屈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着,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 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专项品鉴】    作者写了一截无意中带回的杨木桩,在风雨中默默前行,慢慢绽放生命,从而引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本文的借物抒情,运用得巧妙而含蓄。    首先,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完美融合。本文选取了最为普通常见的事物――杨木桩,从一截干枯的杨木桩入手,写它的来历,它的待遇,它被风雨所摧残,它所创造的生命奇迹。从它的变化中,引出“我”对它从忽视到震撼的思想转变,由此抒发了对生命的尊重与颂扬之情。杨木桩的经历与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两者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水到渠成。    其次,描写所选之物,具体生动形象。对杨木桩的描写,作者不吝笔墨。写它与狂风的对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狂风中它的坚持与不屈;写雨中杨木桩的灵性,雪中杨木桩的勇敢,杨木桩萌发的嫩芽,这些都让一截曾经干枯的杨木桩有了鲜活的生命。具体生动的描写,让人仿若伸手便可触及坚韧的生命。    再次,运用对比写法,插入议论得当。作者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小枣树和杨木桩对待风雨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杨木桩为生命坚持前行的精神。在描写中,作者插入得当的议论之笔,如对生命奋力行走的想象,对生命方式的选择等,这些议论,让所抒之情更为鲜明,主题更为深刻。    【借鉴指津】    借物抒情,借物是手段,抒情是目的,是把物与情,物与意糅合在一起,达到了物与情、物与意的统一。写作这类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所借之物,确立明确的立意。抓住物的特征,通过联想由物及人,引出赞颂的对象,这就是立意。要把握好“物”与“意”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从平凡的物中寻找与人的感情、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