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歌舞景独好.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畲乡歌舞景独好.doc

畲乡歌舞景独好   赤土畲族乡位于南康区西南部,是江西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乡。赤土红壤甚多,又产赤金,赤土以此得名。赤土河横贯全乡,构成了“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环境。   2013年仲秋,记者来到南康区赤土畲族乡的民族中心小学。一踏进校园,校门旁的两棵参天白玉兰,便迫不及待地送来阵阵清香。我们心旷神怡地继续前行,在馥郁的畲乡氛围中越走越深。学校不大,教学楼也只有两栋。进门处,一条长长的学生剪纸作品展览栏排列开来,各种吉祥喜庆的窗花、灯笼、小动物错列其中。前后并排的教学楼、综合楼的走廊上张贴了许多少数民族教育的谚语、格言。教学楼正对着大操场,在操场的外围,色彩斑斓地衔接着的是民族知识文化墙:上面展示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和畲族历史、风俗、服饰、建筑等风土民情。结合畲族装饰图案,选取畲族代表性色彩的红、黄、黑为标志色彩,框出“畲”字轮廓,一只象征“德、忠、勇”的畲族图腾――凤凰环绕其外的校徽镶嵌在每个蓝、红相间的楼栋之上。   ■   记者到访恰逢学校举办一周一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在上午11时开始,正当记者一行人在文化墙旁信步参观,浸润在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时,步伐却不禁被身后传来的“开、合、开、合、开开合”的沓沓竹竿声打断。   循声回首,只见一群穿着极具畲族特色红衣黑裙白袜的小学生踏着节奏,转着裙摆欢快地跳着竹竿舞。这是由学校中高年级小姑娘组成的竹竿舞队:在两根粗壮结实的竹竿之上,架着八根细长翠绿的竹竿,八个姑娘蹲着,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拼成一个大大的“井”字,按节奏张合敲打;八个姑娘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踩着“探路步”轮流跳着。   踏步的小姑娘们蹦跳着穿行于竹竿之间,头上的马尾顺着节奏上下摆动,欢快的节奏就这样被踩在脚下。打竹竿的小姑娘们用稚嫩的双手,竭尽全力地握住竹竿,时而横摆、时而直推,开合有序。竹竿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还过长、过重,但是小姑娘们挂着汗珠的脸上溢满着愉悦与坚强。一个回合之后,舞者与打竹竿者互换位置,清脆紧凑的节奏再次在校园回荡。   “竹竿是很重,但我不觉得累。”刚跳完竹竿舞的陈子欣还来不及擦掉脸上的汗水,红着脸喘着气地告诉记者。竹竿舞队是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大特色。每周三下午,学校都会利用第三节课余活动时间开展“五个一”活动:唱一首畲族山歌,跳一曲畲族舞蹈,参加一项畲族体育活动,讲一则畲族民间故事,朗诵一篇畲族经典文章。指导学生跳竹竿舞的王梦兰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学期学校的竹竿舞队有20多个成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跳竹竿舞首先需要具备胆量和节奏感,如果胆怯或不熟练,就会被竹竿夹住,舞也跳不下去了。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团队精神。”   的确,跳竹竿舞两人一对,竹竿分合、进退跳跃,必须同心协力方可完成,不仅锻炼了体力和提高了节奏感,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拿陈子欣来说吧!原先她是一个很娇气的女孩,从来不干脏活、累活,平日扫地都嫌累。刚来我们队,她嫌抬竹竿太累,从来不会主动去抬竹竿。”王老师笑着说,“于是,我们便告诉她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之付出。于是我让她们两个人一组结成队,互帮互助,一起合作。平日抬竹竿也轮流来。时间一长,她们也慢慢认识到只有每个人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真正享受到舞蹈的乐趣。”   随后,记者在身后看到了穿着民族服饰的少年腰鼓队。咚咚的鼓声伴着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高喊着的口号此起彼伏。单点、花点挨个敲着,转动着身躯,变换着队形。   站在铿锵的腰鼓队旁,是引导学生行动的指导老师徐桂华,她是2012年从赣南师院毕业考到这儿来任教的。她一来这儿就同任教数学的张露露,一起担任起学校腰鼓队的指导老师。两人都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授学生一些基本打法,而在此之前,她们自己从未碰过腰鼓。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她俩大多从网络上下载视频,自己先学着打,琢磨出门路后再指导学生们排练。所幸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很高,排练下来不仅腰鼓打得有模有样,还兴趣盎然地学变换队形。   “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后,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身体。学生家长甚至附近的老乡们对学生的关注也变多了,反响也很好。最关键的是这样的集体活动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徐桂华老师还告诉记者,刚才喊口号的男孩刚加入腰鼓队时,学得很慢。最初按照“新老队员结对”传统,徐桂华老师安排了一个鼓打得好的老队员对他单独辅导,可这男孩学了一个多星期仍然不会。“小师傅”就不愿教他了,还向徐桂华老师告状说:“他太笨,教不会。”徐老师听后说,没有教不会的徒弟,只有不耐心的师傅。从那以后,“小师傅”教得可认真了,连着身边的队员有事没事也会争当起小师傅,你一言我一语地教他如何打鼓,怎样变换队形。   记者的视线扫过操场尽头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