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环保生活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环保生活录.doc

古代环保生活录   现代人提倡环保,不妨学学古人,他们生活在自然气息浓厚的氛围里,很多行为都不自觉地展现出了“环保”色彩,且来一起看一看。   一   现代人买东西习惯用塑料袋装,这是最让人头疼的非环保垃圾。与其依赖“限塑令”,还不如学学唐宋时期的人,用柳条当买鱼的“容器”。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跑到成都居住,转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屋。这座茅屋就是闻名遐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角。   在诗中,杜甫为自己,更为和自己相像的群体呼吁住房问题。其实,根据《云仙杂记》的记载,当时他的生活还算好,每天“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伙食相当不错。   在这里重点想说的是“细子鱼一串”。杜甫去市场买鱼,不用篮子——嫌沉,不用塑料袋——没有,而是从自家茅屋上扽一根茅草,溜达着就去市场了,看见鱼,挑选好,用茅草往鱼鳃上一穿,拎着便走,既轻便又环保。   这种拎鱼的方式,在《水浒传》里也可看到。“浪里白条”张顺跟“黑旋风”李逵不打不相识,又认识了黑道大哥宋江,便从船上找金色鲤鱼——“选了四尾大的,把柳条穿了”,当做见面礼送上。   《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卖活鱼的小贩用带叶儿的柳树枝子浸泡在装鱼的木桶里,利用柳叶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以延长鱼的性命。想必,在卖鱼的时候可以顺带着在桶里折一段儿柳枝,把鱼一拴,让客户舒舒服服地拎着回家。   二   除了拎鱼,换成买肉,也有其他环保型的植物包装,古人的环保创意还是相当多的。   《水浒传》中被鲁智深打得嘴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的郑屠户,虽然扮演了个欺男霸女的恶霸形象,却是个以实际行动支持环保事业的青年。鲁智深去肉铺寻衅,先是要了十斤精肉,又要了十斤肥肉,郑屠户都按照鲁客户的要求细细地切成了臊子,最后用荷叶包起来。荷叶逢水即生,便宜得很,用做包装成本很低,而且用来包肉馅儿干净,还带清香味儿。精明的郑屠户既节约了成本,又做到了环保,搁在现在,是一定要上报纸头条称赞一番的。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用荷叶包饭的先例。据唐朝丘悦的《三国典略》记载:“建康令孔奂以麦屑为饭,用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裹,以给兵士。”拿荷叶当外包装裹饭,省时省力省钱,如此补给军队,怕是军事史上的一段奇闻,更是环境保护的一段佳话。   三   古人缺乏一些科学技术,但观念并不落后,所谓“可持续发展”,居然在史书中早有记载。   北魏贾思勰“种三十亩,一年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永无尽期”的轮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继承,他们很少伐木做薪,但凡烧火首先考虑采用的是枯枝。《全唐诗》收录的储光羲的《樵父词》有这样的诗句——“枯枝作采薪,爨室私自知”。陆龟蒙在诗文中也提到一个名词——“养”,是为“山家谓养柴地为养”,说的是樵夫们把山林当作循环利用的种植基地,渐次种植砍伐,而非涸泽而渔,一砍了之。   清代钱彩在《说岳全传》中这般写道:   岳安人叫声:“我儿,你做娘的积攒得几分生活银子,你可拿去买些纸笔来,学写书法,也是要紧的。”岳飞想了一想,便道:“母亲,不必去买,孩儿自有纸笔。”安人道:“在哪里?”岳飞道:“待孩儿去取来。”即去取了一个畚箕,走出门来,竟到水口边满满地畚了一箕的河沙,又折了几根杨柳枝,做成笔的模样……   同样因为家境贫寒,岳飞选择用杨柳枝和沙子习字。虽然这类因为生活拮据而选择的做法属于被迫的环保,尚属于生活水平决定生活方式,而非思想水平左右着生活态度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但客观上对自然环境还是有所裨益的,况且,节约资源本就是环境保护的一种。把古人的做法写在这里,算是对他们保护环境的肯定吧。   四   古人说,要敬惜字纸。这虽然说是敬重文化的思想体现,但有时从另一个侧面看来,也算是环保意识。   宋代的欧阳修自幼即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他学习写字的时候,用的不是笔纸,而是挥舞荻草秆在地上写,当然,这么做并非真的因为欧阳修懂得环保,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宋史》记载,欧阳修“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但客观上的确省下了不少笔墨纸砚,累计下来至少少砍了几棵树,少染脏了几池水。   毋庸置疑的环保书法家还得说是怀素。他为了练字,专门找荒地种了一万来棵芭蕉树,待树长成,摘取树叶铺在桌子上当纸挥毫泼墨。本来种树已经积了功德,何况又拿树叶写字,百分之百的环保主义者。   说起写字,还得提王羲之。对他而言,运气实在不好,不知是谁编派的故事,让王老师无缘无故地背负了污染环境的黑锅。几乎尽人皆知:王羲之练字刻苦,洗毛笔搞黑了一池子清水。其实这事儿在《晋书·王羲之传》里根本找不到记载。倒是东汉的书法家张芝,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不知道怎么以讹传讹,扣在了王羲之头上,虽然本意是夸赞他勤学苦练,但换个角度去看,他就逃不脱破坏环境的恶名了。   宋代刘餗在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