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doc
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
摘 要:戏剧家曹禺先生曾谈到《雷雨》的过程,他说,他当时不是要阐释个什么,也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批判意指,他只是突然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激荡着,头脑里出现了那些激动他心眼的画面,他不得不把它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样,作为影视作品的《胭脂扣》,它的初创过程中,可能也没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向。所以,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采取时下学界的主流话语体系去达到解剖作品的目的,而是针对作品本身,在自己生命体验和审美领悟的基础上,申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胭脂扣》;痴情;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186-02
一、痴情如花和庸常阔少
基于上述评论角度,笔者发现《胭脂扣》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点。这部作品探讨了关于爱情的话题。胭脂是女人的象征,扣是女人在爱请中结下的那一个情结。可以说,女人是爱情之重的全部承载。更深入一点,《胭脂扣》是在探讨“痴情”这样一个命题。扣――情结――胭脂的爱情之结,从这个联系中可以看出它实际是在讲一个关于痴情女子的命运。胭脂是美的,它赋予这个故事最美的形在,正如影片中那位风尘胭脂――美丽的如花,她代表了一个痴情女子的美的极致。然而,也正是这个“扣”,给如花的美无限悲凉凄婉伤感的色彩。胭脂的悲剧是注定的。
影片呈给人一种迷离伤感,如梦如幻,却又美不胜收的旧式的美。它那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意境(这里面包括如花为命运求签后所念的那些诗词),让人想起五代花间词人的浅酌低唱,如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当然,它也不无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那一代人的颓靡。影片打破了叙述顺序,以插叙和倒叙交织的形式,在与现代生活的鲜明对比中,使这种旧式美浮现在观众眼前。它那种昏黄灿烂,风流繁喧,那种古色古调,那种妓楼歌舞的场面,以及十二少陈振邦和如花的风华年茂,风流缠绵,痴心周旋,给观众以视觉上怀旧的审美感染。更兼以感伤的箫音配乐,让人仿佛听到一个烟花之地痴情女子哀怨的心曲,仿佛她在对人泣诉。剧中十二少初会如花的场景,那种萦绕全场的氛围,以及影片中间和结尾对这个片段的回放,真的会给观众以“若即若离,”“如梦如幻”的感觉。陈振邦送给如花的那两句诗性的对联,其实也正揭示了爱情的某些本质,预示了胭脂如花的凄迷的悲剧美。
对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恩怨爱恨,是非对错,亦是在自身身份性格和外部压力作用下两人“若即若离”的关系,每个观众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影片中,如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而十二少陈振邦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观众冠以负心的罪名。一个是风流潇洒也曾真心爱过如花的纨绔子弟,一个是善良痴情从小就背负着不公平命运的烟花美人。两人爱的过程中也确实真心以待,十二少也与家庭决裂,与如花住到一起。但他们在面对陈家的压力,现实中因经济的困窘而走投无路时,一个选择了毁灭以维护爱情的忠贞和永恒,一个却妥协了,退让了。但这妥协――十二少并未真的自杀,却不能说明他对爱情的背叛和无可饶恕。如花的殉情也不代表她的明智。两人都是被迫无奈,都是柔弱无力,无能主宰自身命运的人。我们不能因为那场殉情的变故就指责十二少是彻底负心无情的人,作者的意旨也不在这个意义层面。其实陈振邦这个人有着他从上流社会带来的无法克服的纨绔子弟的弱点。而这种性格和灵魂深处的劣弱,使他不能去争取和维护自己的爱情,甚至达不到真正爱情应有的深度,不能将爱情坚持下去。我们绝对可以说,十二少对如花的爱情绝对没有达到灵魂的深度和感性冲动的制高点。但是如花,一位风尘中卑贱的弱女子,一个在上流群体眼中被商品化了的情欲玩偶,却成了爱情极致的承载者。在这些问题背后,有着关于社会和人的生命本身,以及人性真实的思考和探索。作品也在这个意义层面上达到了思想批判的深度,而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以取悦观众那么简单了。
具体分析,十二少的确很爱如花,所以他才会在那么多年后依然记得那段爱情。但他对如花的爱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为之殉情的程度。其实,对于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他几乎永远都达不到用生命去爱一个人的境界。他的爱情是苍白无力的、软弱的,甚至更多是带上了肉欲享乐的成分而不是纯粹的爱情本身。这个来自上流社会旧家庭的阔少爷是应该被批判的,但批判的对象不是他求生的举动。每个人都有生的欲望和权利,这是无可厚非的,是现实意义上的明智。但他在两人生死之际,却只顾自己如何摆脱殉情的压力,而不想到去挽救如花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爱是非常自私的。
对于如花,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个爱情理想主义者。她以女性天生的浪漫激情执着地追求爱情,不惜用生命来维护她的爱情理想。但这种超越一切,超越生死的理想却被她所爱之人的软弱空虚和庸常,以及后来的衰老遗忘和更加的庸常给消解掉了。一切,包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