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双金:我喜欢追问.doc
孙双金:我喜欢追问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追问,用老百姓的话说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保存一颗神圣的好奇心”,用著名小品演员蔡明的俏皮话就是喜欢问“为什么呢”。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刚上一年级就会认许多汉字,就会问:他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呢?他认字的过程快乐吗?孩子提前认字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再过5年或10年他提前识字的优势还有吗?
我看到现今中国小学语文课堂千人一面,心里就会犯嘀咕:为什么会千人一面,千课一面呢?是中国语文教师缺乏创新力吗?还是我们的指挥棒指错了方向?如果方向错了,那正确的方向在哪里呢?
你看,我这个人就会这样瞎琢磨。就是这样的瞎琢磨,让我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随波逐流,不喜欢赶时髦,喜欢追问真相,喜欢追问规律,喜欢追问本质。我庆幸自己的“坏习惯”,因为它让我走上探求之道,走上了研究之路,让我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今天,我把自己从事教学研究三十多年的体会与君分享,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教。
一、语言习得的规律究竟是什么
我是语文特级教师,研究语文教学已有三十多年,但越研究,我心中的问题越多,困惑越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我家乡的名人吕叔湘先生早就感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直到今天,语文教学仍是被全社会诟病最多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沿着叶圣陶文选式课本学习的思路走下来的,一篇篇地教,从审题、到分段、到理解、到分析,走的是课文分析的老路。每当听到老师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肢解文本,我心里的小嘀咕又会响起来:学语文就这样学吗?这篇文章被你分析懂了,那另一篇新文章呢?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语文的本质特征是工具还是人文呢?个人的语言能力是怎样习得的呢?
说到语言习得,我一直在琢磨,它不外乎三条规律:
一是语言模仿。婴儿呀呀学语,靠得是什么?模仿!“妈妈”成千上百次的模仿终于让小宝贝也能喊出一声“妈妈”。语言模仿的一般规律是从单音节词开始,然后向双音节和多音节发展。句子是从短句向长句发展。婴幼儿学会说:“我饿”简单句子后,慢慢学会“我饿了,要吃饭”这样比较复杂的句子。模仿,让孩子走上了学习语言的康庄大道。如果说口语是模仿,那么上学校后学习书面语言仍然是从模仿开始。我们课文中选择文质兼美,规则典范的名家名篇,就是给孩子提供模仿借鉴的范式。任何的学习都始于模仿,语言学习也不能例外。所以在大讲创新能力的今天,丝毫都不要羞谈模仿,因为模仿是创新的父亲,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
二是语言积累。语言是需要积累的。语言积累什么呢?要积累词汇,词汇丰盈方能表达丰富多彩的世界,否则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单调枯燥。要积累经典诗文,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肚子里的经典诗文多了,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名言诗文,信手拈来,才华横溢。反观今天的语文教育,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经典诗文背诵太少,尤其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名家诗篇背诵量太少。因为太少,所以“书到用时方恨少”,腹中空空怎么能让自己妙笔生花呢?
三是语言运用。语言是工具,工具就是要常常使用方能得心应手。语言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则叫口头交际,一则叫书面交流。口头交际就是要多说话。说得准确,让人一听就知道;说得清楚,让人一听就明白;说得生动,让人听了还想听。书面交流就是多练笔,多写作,好文章是写出来的。熟方能生巧,熟方能生妙,熟方能出彩。当然也不能埋头死写,要善于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语言形式,学习他们的表现手法,学习他们的语言风格。在反复学习、反复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二、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好课观》,谈了“十六字”好课观,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进入21世纪,基于生命关照理论,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又提出了“四小课堂”的好课观,即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说明学生情绪被调动了,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积极的情感参与认知过程,这样的认知才会持久高效。小眼发光,说明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思维的大门开启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啊,小眼发光,发的是思维之光,是智慧之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说明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能充分地表达、交流、争辩、畅想。
记得有一次在南京语文优秀青年教师培训会上,我曾问老师们,如果用“好课像……”作比方,你认为好课像什么?令人欣喜的是老师讲出了许多精彩的观点。有的说好课像看电影,有的说好课像旅游,有的说好课像下棋,有的说好课像盖房,有的说好课像品酒……真是妙言连珠,美不胜收啊!
好课观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的角度不同提出的观点也是不同,但这样的探讨和追问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