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 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与度量 一﹑人口地域分布的概念 二﹑人口地域分布的度量 1 ﹑人口密度﹑广狭度和接近度 人口密度 D=P/S (人/ha 或人/k㎡) 广狭度F=1/D=S/P ( ha/人或k㎡/人) 2﹑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基尼指数 3﹑人口分布重心 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 4.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频率累积曲线):用于分析区域人口分布(曲线的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代表按某一标准),反映人口分布均匀与否。其方法是将各地区按人口密度高低顺序排列,对于人口密度的任意区域分了一个等级,计算各地域的人口累计比重和土地面积累积比重,然后以人口的累计百分比为纵轴,相对应的土地面积累计比为横轴,画出轨迹。曲线离从原点出发的对角线越近,表明人口分布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 第八章 人口的地域分布 5.人口再分布指数 人口再分布指数(R)可以反映区域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活跃程度。 计算公式为:R=1/2︱yi,t+m-yit︱ 式中,n:为地域数目; yit:为各地域在t时占总人口的比重; yi,t+m:为各地域在t+m(也就是m年后)时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再分布指数越小,说明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凝固化。另外,人口再分布指数是和地区的经济是相关的,经济水平低,人口分布也相对凝固化。 成都市1990年、2005年U、G、C三个指数分析 结论:成都市1990年、2005年U、G、C三个指数的数值都比较小,在1990—2005年的差值也比较小,表明成都市的人口总体分布较均匀。这符合成都市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即成都市总体人口分布水平差异不是很大,比较均衡。但从2005年与1990年U、G、C三个指数比较来看,三个指数均增加,说明整个成都市人口分布总体水平还是在向集中发展。 分别以圈层来看,在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第一、第二和第三圈层的U、G、C三个指数的数值变化有不一致的现象,主要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引起的,但从2005年U、G、C三个指数来看,第一圈层U、G、C三个指数减小,表明中心城区人口分布总体向均衡发展,而第二和第三圈层U、G、C三个指数增加,表明人口分布总体向不均衡发展。 人口再分布指数分析 结论:2000-2005年与1990-2000年相比,成都市人口再分布指数都是在增加的,人口再分布的活跃程度是随着各圈层距中心城区的距离递增而由中心向外递减的。其中,第一圈层人口再分布最为活跃并且人口再分布指数上升也最快,第二、三圈层人口再分布指数都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趋势逐渐增加。 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 成都市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分析 结论:成都市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变化过程是:先逐渐的远离对角线(1990年~2000年)再逐渐的逼近对角线(2000年~2005年)的一个过程,但逼近的程度没有远离的程度大。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人口均衡分布(1990年)→人口集中分布(2000年)→人口再次均衡分布(2005年)。 其实,成都市人口分布的变化是和成都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1990年以来成都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活跃的时期,这期间成都市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的上升、优化,人口也在不断的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2000年后,成都市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人口分布集中化趋势开始减弱,从2005年以后人口分布再次向均衡发展。 这种变化和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从业人员结构比重变化是相吻合的: 成都市产业结构比重排序变化:231(1990年)→321(2000年)→321(2005年) 成都市从业人员结构比重变化:123(1990年)→132(2000年)→132(2005年) “都市人口地理圈层” “都市经济结构圈层” “都市经济结构圈层”和“都市人口地理圈层” 结论 1、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成都大都市圈的圈层经济特点对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集中”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成都市“都市经济结构圈层”和“都市人口地理圈层”是存在的。 3、成都市的“都市经济结构圈层”和“都市人口地理圈层”与成都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圈层是基本吻合的。 4、成都市的“都市经济结构圈层”和“都市人口地理圈层”具有独特的经济、人口和社会特点,体现出作为中西部特大城市,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具有了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战略格局。 5、成都市独特的“都市经济结构圈层”和“都市人口地理圈层”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生产力、产业链和人口进行有效、合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八章 电子商务支付详解.ppt
- 第八章 定性预测法详解.ppt
- 第八章 短期决策详解.ppt
- 第八章 方差分析详解.ppt
- 第八章 防火墙详解.ppt
- 第八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详解.ppt
- 第八章 非线性色谱详解.ppt
- 第八章 服务器详解.ppt
- 第八章 高分子共混和复合材料详解.ppt
- 第八章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1详解.ppt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