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满分作文汇总详解.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高考满分作文汇总详解.doc

2015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全国卷I 致小陈的一封信   小时候我们受过很多有关“家书”的教育,有诗词有电影有书报有歌曲,形式各异,深入人心大抵是因为爱在其间。今天借小陈你举报老陈的事给你写信,并非为了抒发亲情,也不是探讨“坑爹”,反而是想深入“传递”,即“互联网+”时代,爱的传播、沟通和表达。   你是个大学生,父亲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迫于无奈,更是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你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这让我想起童年的电影《鸡毛信》。海娃与鬼子斗智斗勇终于通过羊群完成了任务。当然,小陈你和老陈不是“敌我矛盾”,但都是“命悬一线”。目前“互联网+”的时代,沟通介质和维度也是最受惠的红利之一,公开的私下的世界的中国的,QQ微信微博私信……你采取了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却也达到了劝阻父亲的目的。你的这一封特别的“家书”,的确是“95后”的另辟蹊径。   据称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但不可避免的,就方式方法也引发一些质疑,尤其是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亲情,我们都不是局外人和旁观者,尤其是琐碎日常中的菜篮子、米缸油缸酱缸醋缸……如何在传统的沟通中重构表达,抵达爱的路径,确实是一门艺术。   日本著名家庭伦理导演是枝裕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去世前从未与父亲有过深入沟通,反倒在父亲去世后才更多地能继续发展和生长父子之间的默契。但在他的电影中,家庭始终是阳光撒进窗棂那一刻最温柔的出口。无独有偶,台湾已经过世的著名导演,被誉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的杨德昌,在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开播受访时说:“这个电影是以家庭为单位出发,家庭具有很复杂的、互相交错的、层次感很丰富的厚度。《一一》代表简单自然,其实就是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言语的互相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马克思几百年前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什么大事却比什么都重要。”到了当下,爱的教育并不缺乏,但切莫将爱的传承和表达局限于“局域网”的一隅。爱的“鸡毛信”当用则用,毕竟鸡飞蛋打一地鸡毛的家庭生活真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组织的和谐发展。譬如小陈你可以给老陈买个蓝牙耳机,或者陪老陈看场主题思想为“听人劝吃饱饭”的电影,说不定效果也不亚于“鸡毛信”。 全国卷II 成就他人风采   材料给了三种人,我想他们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会通向成功。   记得小学时候,我们学校下午二点半准时上课,我很贪玩,所以总是踩着时间点去学校,但有时又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姗姗来迟。自从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玩,正玩的眉开眼笑,拍手叫好。回头一看,马上到时间了。于是我和伙伴狼狈的在大街道上疾驰。眼看着时间快来不及了,小伙伴索性拉起我抄起了捷径,从一个羊肠小道直接窜到了学校,我迷茫,怎么这条路也能到达学校,因为从小我内心深处对路的认知是死板的,所以总是认为到达学校的路仅仅只有一条。幸运的是,我们顺利搭上了时间的末班车,赶上了上课,当时非常的高兴。   捷径在某个方面虽然是个贬义词,它会使人变得懒惰,不勤于动脑想事,造成工作失利,缺乏锻炼而导致节节败退。但偶尔走走捷径也会比死脑硬套来的容易,甚至会引人从此踏上成功的路途,赢的至高无上的光荣和鲜花,甚至是一声声肯定的赞美。   所以有时,捷径也是个褒义词。“捷径”既然有贬义和褒义之分,我们也不必过分纠结于怎样去定位它们的解释,而是学会靠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赋予这个词的含义。   有句话这样说道“社会就像一个大缸,其中什么颜色都有,要想融入社会,就得学会接受社会为你染的颜色”。我非常不赞同这种肯定式的语句,因为毕竟是人在生活,是人主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掌控人的思想乃至一切,社会的确是个大缸,从坏境或者某些方面来讲,人是要懂得适应自己所在的环境才能走的更长更远。但这个环境,可以社会给,也可以自我来创造。70,80后的时代人才济济,人们各怀绝技,大都是社会之栋梁,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高科技的人才尴尬的面临无业?是因为学历不够吗?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吗?是因为人生阅历还很浅薄吗?我想一方面是来自于社会的需求与压力,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死板硬套,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才安心。我想数不胜数人就是把大量的时间纠结于自己是否该另谋出路而错失了摆在自己面前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正是这样的犹豫不决成了大多数人的致命伤。那么为什么不潇洒一点儿呢?这个岗位上既然没有你的容身之处,那么就放手一搏为自己另外开辟一条道路啊,共同的目标不都是为了“成功”二字吗?所谓成功惜于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之处在于肯不肯做,怕不怕苦,和对面子观的看待。人生往往要多一些大胆的尝试才会越发的精彩,懂得向前看,把当下的事做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而不是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