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念珠菌的病原菌起源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阴阴道念珠菌的病原菌起源研究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外阴阴道念殊菌病的病原菌起源的研究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菌起源研究 摘要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阴阴道的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妇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近几年来,在大量抗生素 使用(包括部分抑菌类或抗生素类女用清洁剂的滥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性传 播等因素下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明显上升趋势。治疗上虽有有效治疗,但易于 复发,WC的发病与复发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明了,寻找WC病原菌起源显得很有 必要,WC病原是内源性的(起源于阴道本身)或是从肛门传入;还是外源性的 感染,性传播是否是WC患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传播途径。国内外已有学者做过 此方面研究,但WC病原菌起源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对WC病原菌起源进 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对临床WC患者自身不同部位及性伴侣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生物学鉴 定、基因鉴定和分型,旨在分析WC病原菌的起源。 方法:2006年4月~2006年9月,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妇产科及皮肤科门诊拟诊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患者,分别取阴道和肛门及男 性龟头的分泌物做15%KOH直接涂片镜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详细登记镜 检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阳性标本行沙氏培养基分离培养、鉴定菌种。采 水平鉴定到种的水平。对基因组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 条引物对念珠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ItAPD),对念珠菌进行了种内 菌株分型。 结果:1.41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其中7例患者的性伴侣共分离出89 株菌株,经生物学鉴定显示:34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的念珠菌种类相同,7例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菌起源的研究 患者的阴道和肛门分离的念珠菌种类不同,其中l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的念珠 菌种类不一致,而阴道分离菌株与性伴侣龟头分离菌株相同;l例VVC患者的 阴道和肛门的菌株相同而与性伴侣龟头分离菌株不同。2.引物ITSI、ITS4扩增 条带显示:36例VVC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的菌株带型一致;5例患者阴道和肛 门分离菌株扩增带型存在差异,1例WC患者阴道与其性伴侣的龟头处分离的 WC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菌株条带存在明显差异外,其余条带完全相同;HaeIll 种间存在明显差异,而种内也存在一定差异,VVC患者中有10例患者阴道和肛 门分离菌株酶切片段存在差异;l例VVC患者阴道与其性伴侣龟头分离菌株条 带存在差异。4.随机引物RAPDI(S345’--TGTGTGCTGG一3’)扩增结果显示: 26例WC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菌株扩增带型一致,15例患者阴道和肛门分离株 扩增带型存在差异,1例VVC患者与其性伴侣龟头分离株扩增带型存在差异。 结论:1.大部分VVC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是内源性的。2.性传播途径可能是 WC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内转录间隔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性分析,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Ⅱ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外阴阴遵念珠菌病的病原菌起源的研究 A on ofthe Causal of StudyOrigination Agents Candidiasis Vulvovaginal a diseasein colD.inon VulvovaginalCandidiasis(、WC)isvery women,the incidenceofWChas increasedin markedly recentlyyear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