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微生物发酵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资料.ppt

第二章 微生物发酵产酶 酶的生物合成:酶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过程。 酶的发酵生产:通过人工操作控制,利用细胞(包括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人们所需要酶的过程。 1、酶发酵生产的细胞必需 具备如下条件 ①酶的产量高; ②产酶稳定性好; ③容易培养和管理;发酵周期短,营养需求简单 ④产物杂质少,利于酶的分离纯化; ⑤安全可靠,非致病性。 2、酶的发酵生产的种类 根据微生物培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固体培养发酵 液体深层发酵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发酵 固定化微生物原生质体发酵 1). 固体发酵法 定义:利用麸皮和米糠为主要原料,添加谷壳,豆饼等,加水拌成半固体状态,供微生物生长和产酶用。 浅盘法、转桶法、厚层通气法 (1)浅盘法:将固态培养基平铺在浅盘(多为木 盘或竹匾)内,厚约3-5厘米,在能够控制湿度、温度的曲房里进行发酵。 该法占用曲室面积大,曲盘数量多.全部依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也差,曲盘洗清灭菌、维修等耗蒸汽和材料也很多.且产量和质量不易稳定,现代工业生产已很少应用。 (2)转桶法:将固态培养基接入菌种后,放在可旋转的转桶内,当桶慢慢转动时,培养基即在转桶内翻动,通气及温湿度调节较为均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产酶。本法的机械化程度较上法稍高.劳动强度也有所减轻,但转桶的清洗灭菌操作较难。 (3)厚层通气法:将固体培养基接入菌种后,平铺在具有多孔的大池内,厚度可达20-30厘米;待微生物已开始生长,即从池底通入一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空气,使微生物比较均匀适宜地生长繁殖和产酶。本法与前两种方法比较,设备利用率大大提高.发酵中途也不必人工经常翻曲,劳动强度减轻,是采用固体发酵法中较好的一种办法。 产品描述 规格范围:直径2m-12m 园盘固体发酵机(园盘式自动微生物培养床),是在微生物培养平床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并吸收国外某些先进经验,设计制造。通过实践证明,比微生物培养平床更先进,更优越,其条件更合适微生物的生成、发育。 园盘式自动微生物培养床(园盘制曲机)的主要特点 1、 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入料、出料、培养过程中的翻料,均由机械实现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人与物料不直接接触,避免了人为的污染。 3、 水、电汽等能源消耗比普通微生物培养平床降低。 4、 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人工作环境。 5、 微生物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里,只须通过观察窗进行控制 固体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①设备简单,投资较少。②环境污染少;③特别适用于霉菌的培养和发酵产酶。 缺点 :①劳动强度大;②原料利用率低;③产酶纯度较差;提取精制较难;④传质传热效率低,发酵条件不易控制均匀,产酶不稳定;⑤不宜胞内酶生产(菌体分离难度大) 2)液体发酵 液体表面发酵,目前已不采用。 液体深层通风发酵 本法是我国目前酶制剂发酵最广泛应用的方法1),所用主要设备发酵罐是一个具有搅拌浆叶和通气系统的密闭容器。发酵罐的容量.国内多采用10一50t,国外普遍用100t以上。目前从培养基灭菌、冷却到发酵都在同一罐内进行。 优点:①产酶纯度高,质量稳定; ②较易控制发酵条件,有利于自动化控制;③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设备利用率高。 缺点:设备投资较大 发酵车间 液体发酵与固体发酵的区别 液体发酵与固体发酵的区别在于,液体发酵是将固体原料转换为液体状态,然后进行发酵,发酵过程完成后,再转换为固体粉未状产品。从生产过程中看,固体发酵比液体发酵减少环节,流程简短,所以成本较低。目前国内外的生产厂家大多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液体发酵设备价格贵, 生产成本高,但操作较容易,生产过程中消毒灭菌容易实现,易于实现自动化操作,酶的产率高,质量稳定,产品回收率高,而固体发酵难于自动化,人工需要量大,易造成杂菌污染。 3)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发酵 任何能够限制发酵微生物自由移动的技术都有利于提高发酵速率。微生物的固定化发酵技术就是基于这一原理而设计的。该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利用特殊的固定化载体把微生物菌体固定起来,使之成为连续的生物反应器。微生物的固定化主要有包埋法、吸附法、交联法和微胶囊化4种方法。 4)固定化微生物原生质体发酵 渗透压稳定剂--渗透压在原生质体制备中,不仅起到保护原生质体免于膨胀作用,而且还有助于酶和底物的结合。渗透压稳定剂多采用KCl、NaCl等无机物和甘露醇、山梨醇、蔗糖、丁二酸钠等有机物。菌株不同,最佳稳定剂亦有差异。在细菌中多用蔗糖、丁二酸钠、NaCl等,在酵母菌 中多用山梨醇、甘露醇等,在霉菌中多用KCl和NaCl等。稳定剂的使用浓度一般均在0.3~0. 8mol/L之间。 第一节 酶生物合成的基本理论 一、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二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