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宝山壁画 宝山壁画是引人注目的昂贵文物。此壁画发现于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乡境内。1994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宝山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教鹦鹉图》。该画高0.7米、宽2.3米,用于笔重彩绘制,最突出的表现了 晚唐风格。唐代擅长绘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图》,不仅享誉中原,而且还影响全国各地。发现于阿旗宝山古墓里的这幅画,就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按照周氏风格绘制的, 技法深得周氏画风的真传。在唐人真迹稀如星风的今天,能够从中完整了解唐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堪称美术史研究的辛事。这幅壁画现今保存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欢迎大家观看! * 以EGFR为例,当配体EGF结合到受体后,导致受体二聚化,形成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胞内酪氨酸激酶相互磷酸化对方的酪氨酸残疾,激活受体自身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 Ras是一种小G蛋白 锌指蛋白和类固醇受体含有锌指结构。每个重复的“指”状结构约含23个氨基酸残基,锌以4个配价键与4个Cys、或2个Cys和2个His相结合。 * 甾类激素-受体复合体可以识别并结合到专一的DNA序列上,从而诱导基因转录活性,即它本身就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甾类受体调节的基因活化常常是分两步进行的:对少数基因转录活性的直接诱导作用称为初级反应;由这些基因产物继而激活其它基因,称为延缓性次级反应,它对初始激素效应起到了扩增作用。例如,在果蝇注射昆虫蜕皮激素(一种甾类激素)后仅5-10分钟,果蝇唾液腺的巨大多染色体上出现6个主要的RNA新合成部位(胀泡puffs)。过一段时间后,由此初级反应产生的一些蛋白质又进一步诱导出100个左右RNA合成部位,致使大量合成次级反应特有的蛋白质产物。除一部分初级反应产物诱导产生次级反应外,另外部分初级反应产物反馈调控,阻遏了初级反应基因进一步转录。 NO是另一种可进入细胞内部的信号分子,能快速透过细胞膜,作用于邻近细胞。R.Furchgott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NO作为信号分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当血管内皮细胞要向平滑肌细胞发送血管扩张以促进血流通畅的指示时就会合成NO * 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具有百年的历史,其作用机理是在体内转化为NO,可舒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的需氧量 亲水性化学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蛋白激素、生长因子等)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只能通过膜表面的特异受体传递信号,使靶细胞产生效应。 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它存在于脊椎动物骨骼肌细胞以及某些鱼的放电器官细胞的质膜上,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引起Na+通道的开放,Na+流入靶细胞,使得质膜去极化并引起细胞的收缩。 乙酰胆碱受体是由5个同源性很高的亚基构成,包括2个α亚基,1个β亚基,1个γ亚基的和1个δ亚基。每一个亚基都是一个四次跨膜蛋白,分子量约60kd,约由50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推测跨膜部分为四条α螺旋结构,其中一条α螺旋含较多的极性氨基酸,就是由于这个亲水区的存在,使五个亚基共同在膜中形成一个亲水性的通道。乙酰胆碱的结合部位位于α亚基上。 * 乙酰胆碱受体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子乙酰胆碱的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该受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微秒内又回到关闭状态。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则恢复到初始状态,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 * 是一类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此通道的内源性配体是被称为GABA的神经递质。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一种主要的递质,虽然GABA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中产生的是抑制性效应,但GABA本身并非一种抑制性而是一种刺激性递质,因为GABA激活GABA受体的开放。在GABAA受体被激活后,可以选择性的让Cl-通过,引起神经元的超极化。这种超极化引起了神经信号传递抑制。 能够激动GABA受体的配体通常能够产生抗焦虑,抗惊厥,失忆症,镇静,催眠,欣快以及肌肉松弛等效果。某些药物,比如蝇蕈醇,也能够引发幻觉。 *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长期以来,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科学家已经弄清像肾上腺素这样的激素所具有的强大效果:提高血压、让心跳加速。他们猜测,细胞表面可能存在某些激素受体。但在上个世纪大部分时期里,这些激素受体的实际成分及其工作原理却一直是未知数。两位科学家破解了困扰人们多年的难题,为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条全新之路 * G蛋白在结构上没有跨膜蛋白的特点,它们能够固定于细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