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论文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储层论文资料.ppt

三、孔隙结构特征 一类:为特高渗特大孔粗喉孔隙结构类型(图3-3a) 。 二类:为高渗大孔中喉孔隙结构类型(图3-3b),主要分布于边滩微相。 三类:为中渗中孔中喉孔隙结构类型:主要分布于废弃河道微相中(图3-3c)。 四类:为低渗小孔细喉孔隙结构类型,主要分布于天然堤微相中(图3-3d). 四、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根据储层性能与沉积微相类型,建立了4种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1、心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2 、边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3、废弃河道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4 、天然堤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3、废弃河道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该类储层粒度呈正韵律分布,粒度中值为0. 11-0.22mm,变异系数为0.35-0.47,泥质含量为7%-15%。在垂向上,渗透率呈明显的正韵律,最高渗透率分布在剖面的底部。平面上,渗透率变化较大。具有单储系数大、单井产量较高、注水见效快、含水上升较快等开发特征,是油田开发中较有利的油层。 4、天然堤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该类储层剖面上无明显变化规律,粒度中值为0.07-0.12mm,渗透率略呈正韵律分布。平面上砂体顺河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渗透率0.2-0.5μm2。微观孔隙结构属低渗小孔细喉型,主要孔喉半径集中在4.64-1.6μm,孔喉比是 5.4,以片状、弯片状喉道为主,属较强非均质储层。具有单储系数小、单井产量较低、注水见效慢、含水上升慢等特征,是油田开发中较有力的油层. 油水在岩石孔隙孔道中的分布机理 (a)当含水饱和度很低时,水便围绕颗粒接触点形成一个水环,称之为“环状分布”。 3.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由于砂体的几何形状、规模、连续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及顶底起伏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一般,当砂体顶底组合为正向地层时,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②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③砂体的连通性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一般,砂体的连通性差,则剩余油相对富集。   总之,由于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造成层内垂向上不同微相带的水驱效果不同,剩余油分布不均并富集在强非均质性带内。受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剩余油常富集在储层渗透率级差大、物性较差的单砂层内,适合采用分层工艺技术进行开采。平面上,受砂体展布、规模、连通性及空间组合方式不同的制约,储层中物性相对较差、渗透率级差大的微相带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富集区和挖潜的目标靶位。 第五章 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1.大孔粗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在这种孔隙结构中,一个大孔周围有几个连通喉道,水往往从多个喉道进入大孔。亲水性岩石中,水易沿大孔边缘浸入孔隙。亲油性岩石中,水先进入孔隙中央或喉道中间,剩余油在亲油的岩石表面形成环状,这种情况相对于亲水润湿性剩余油要多。 2.大孔中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其孔喉比较大,连通性较差。因此,这种孔隙结构驱油效率较低孔隙中大部分的原油很难被驱出,形成较多的剩余油。 3.中孔中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这种孔隙结构与粗孔中喉结构类似,驱油效率较高,一般为54.7-61.9%,剩余油含量较少。 4.小孔细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这种孔隙结构中孔隙连通性差,油很难进入这类孔隙,这里的油最终只能以残余油状态存在。 * * * * 前言 第一章 孤东二区区域概况及开发历程 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 第三章 剩余油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第五章 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前言 本文主要是通过孤东油田二十余口井的资料对二区馆上段地质特征进行的精细研究,从而得出该区的微观非均质模型和剩余油形成机理。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孤东油田馆上段的微观非均质特点和剩余油的特点,更好的寻找剩余油气藏。 第一章 孤东二区区域概况及开发历程 孤东油田区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见图1-1),为一在中生界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近南北走向的大型披覆背斜构造整装油藏,二区位于孤东油田的北部,以新近系馆陶组上段为主。 孤东二区的地理位置(图1-1) 开发历程 二区于1986年2月投入开发 87年7月开始注水 截止98年8月,二区共有油井143口,开井117口,油井利用率82%单元日产液水平10073吨,平均单井日产液86.1吨,单元日产油水平711吨,平均单井日产油6.1吨,综合含水92.9%。 。 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 孔隙规模的孔隙与喉道、碎屑颗粒及填隙物分布的非均质性。在此主要从以下几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