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造金刚石诞生与磨料级金刚石推广生产要点.ppt

我国人造金刚石诞生与磨料级金刚石推广生产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人造金刚石诞生与磨料级金刚石推广生产要点.ppt

我们从1961年开始,设计制造了61型超髙压高温装置,在兄弟单位的相互合作和大力协同下,终于在1963年12月6日合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我们用三年时间,花 费30万投资,完成了这一髙难度科研项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掌握人造金刚石技术的国家。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为我国填补了空白,开拓了新材料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此 基础上,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稳定工艺,掌握了合成金刚石全套工艺技术,1965年10月试产了我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通过了部级鉴定。接着完成了磨料级人造金刚石技术推 广,生产厂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从而使磨料级金刚石初步立足国内,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人造金刚石工业刍形。 一、任务的由来及“121”课题组成立 人造金刚石是五十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涉及面广,不仅有机械设备,而且涉及材料、物理、化学等一整套工艺技术,难度很大。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瑞典、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对我 国实行技术封锁。我国天然金刚石资源贫乏,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苏联和非洲刚果(利)进口,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非洲刚果事件,我国天然金刚石来源断绝,而国内 很多精密制造和国防工业又很需要工业金刚石,特别是精密机械、石油开采、冶金、地质勘探和电子工业。当时地质部何长工部长给一机部党组写信,提出地质部门要研究人造金刚石 急需髙温髙压设备,请一机部给予协助,信转到通用所党总支。在1960年全国科研单位开展的‘双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我所一室提出搞人造金刚石,并派人到部 里找了技术司工艺处章简家工程师反映意见,他说:“此任务曾安排科学院某单位,他们不干了,你们干正好,给你们所下文”,一机部于1960年10月给我所下达了人造金刚石 的研制任务,在1960年底正式组织此项课题研究。当时我从苏联学成归国不久,所领导正式将此课题交给我,由于是尖端科技课题保密性极强,通用所给课题取名“121”(含 义是第一研究室髙压二组No.1课题,我本人在此组内)。61年初开始制订课题设计任务书,并召开了有通用所、磨料所、机械院、地科院以及部技术司章简家参加的方案讨论会 ,会议由通用所苏又泉付所长主持,在会上由通用所胡恩良提出了初步方案,并进行了分工: 通用所:全面负责,建立实验室,设备设计与制造,测压,工艺准备; 机械院: 硬质合金精加工(未干),强度计算; 磨料所:合成原材料与工艺准备(石墨、氮化硼的提纯),理化分析鉴定; 地科院:测温,叶蜡石准备(后来又安排石墨成型); 由于机械院干了一个月以后未参加,所以就由通用所、磨料所、地科院三家协作开展工作。但在工作进行过程中又有调整,开始阶段通用所与地科院经常碰头。当时参加人员如下: 通用所:练元坚、胡恩良、许锦枫、张永华、金秋野、柳开忠和杜福昌; 地科院:姚裕成、熊文松、周纪堂、孙荣传; 磨料所:于鸿昌、王光祖、卢飞雄、余征民和李进保 。 二、人造金刚石试制成功 1961年春,在缺乏技术资料、无试验器材和设备、人力单薄的情况下,人造金刚石的研制工作开始了,一张白纸,能画最美的图画。我们先调 查国内外情况,收集了国外有关文献100多篇,对超髙压技术和人造金刚石开始有了一点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方案论证。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前人已取得的成功经验结 合我所在髙压方面有一定基础,决定直接上十万大气压系统。国外一百多年前就有人企图用人工方法制取金刚石,但一直未能成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要建立一个能承受5-6万大气 压和一千多度髙温的容器十分艰难,直到1954年美国T.Hall等人解决了这一难题才首次合成了金刚石。因此,设计、制造超髙压髙温装置就成为我们攻克这一课题的首要关 键。我们结合自已的情况,以简单、快上、可靠为原则,确定采用两面顶结构装置,在设计中解决了强度计算和材料选择二大难题,于1961年二季度全套图纸设计完成,并正式命 名为‘61型超髙压髙温模具’。 试制任务下到了试验工厂,所党总支非常重视,排为第一号任务,全线开绿灯,为完成模具制造前后共投入了全厂1/3的加工力量,同时又派 了练元坚同志(时任室主任)加强课题组的领导。设计人员下工厂向工人师傅学到了不少实践知识,增长了才干,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例如直径70毫米的硬质合金件的精加工,当 时在国内很少碰到,没有现成的机床,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边干边学,大胆动手改装机床,较快地掌握了电火花加工技术,解决了硬质合金件的加工问题。又如对45CrNiMoV A钢环的锻造、热处理当时还没有成熟的加工工艺,也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逐步掌握了它的锻造比、锻造温度以及较好的热处理规范才解决的。最后又遇到了装配难关,由 于硬质合金件和钢环,钢环与钢环之间采用过盈配合,其最大过盈量达8%这对一般冷压装配来说是很少见的,如果压装程序不正确或锻造、热处理不好等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