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hold不住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且战略和国防地位十分重要。 东部、中西部面积分别占13.5%、86.5% 东部、中西部人口分别占36.7%、63.3% 东部、中西部 的自然条件 东部、中西部 的自然条件 中西部地区的草原、森林、煤炭资源、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分别占9%、51%、50%占90% 东部上述资源奇缺,仅占3-8%左右 年递增速度 国民生产总值 东部 中部 西部 (1979—1994年) 0 19.88% 16.2% 15.78%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1999年6月)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奋斗目标的提出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准确选择。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奋斗目标的提出 ﹡中国只占全球经济的5%,但大陆却消耗了全球20%的铝和铜、30%的钢、铁矿石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 美国能源部估计,曾经是能源出口国的中国大陆到2020年将进口其75%的所需原油,消耗10.6%的世界石油。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且排放量还在不断增加。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大陆的排放量在截至到2002年的10年间增加了33%。中国的城市名列空气污染最糟糕的城市行列,酸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大约20%的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地区,中国70%的河流和湖泊情况危急。如果中国不转而采取清洁能源和清洁的工业方式,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污染排放量将翻两番。 ——资料来源:《参考消息》2006年10月22日载【美国《商业周刊》 网站10月19日文章】题:中国的影响力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内在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