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议唐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域外传播.doc
小议唐代茶叶及茶文化的域外传播
一、茶叶向东南亚和西亚的传播
秦汉时期,越南已纳入中国版图。唐朝时期,中国政府直接管辖越南,武德五年(年)设交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称交州都督府,调露元年(679年)置安南都护府,至德二年(757年)改称镇南都护府,大历三年(768年)复为安南都护府。终唐一朝,越南处在中国直接而有效的管辖之下,与藩属国朝鲜、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有根本性的不同。台湾学者萧丽华考证,安南入唐僧人有名字可查的有36人。安南人与中土名士的交往也颇为频繁,“唐时,越僧无碍上人、奉定法师、惟鉴法师等均精汉学,尝往中国长安与名士王维、贾岛、张籍交游,诗文唱酬颇多。”中唐诗人张籍曾作《山中赠日南僧》:“甃石新开井,穿林自种茶。时逢南海客,蛮语问谁家。”来唐求法学佛的南海僧人在山中种植茶树,这说明彼时安南人已经接触到茶,并有将茶带回安南的可能。《膳夫经手录》中的一段文字记载,直接证明唐代安南已经有茶叶的销售与消费:“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细。”衡州茶产于湖南,陆羽《茶经》有四次提到衡州茶。交趾便是越南,“常食之”说明唐朝中晚期,茶在越南已是较寻常的饮品了。以安南为中心,中国茶文化还继续向外传播,除了贾耽所提到的安南通天竺道,《新唐书地理志》还提到由驩州通向中南半岛诸国的通道。越南因其地理的特殊性,成为中国茶叶输出的重要中转地。唐代中国和印度半岛的交流也很频繁。特别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盛行,玄奘、义净、慧日等高僧西行求法,波罗颇、迦罗密多罗、阿地瞿多等印度高僧来华弘扬佛法,印度大量的典籍传入中国。同时,两国之间物品的交流也很多,吴枫、陈伯岩的《隋唐五代史》称:“唐代丝、茶、瓷及其他土特产品不断输人天竺,并成为帝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之一。”天竺僧入唐后,经常会接触到茶。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天竺密宗高僧释智慧奉诏入西明寺任译经师,唐德宗曾赐茶以示恩宠。中国的茶叶在唐代也传播到了波斯、阿拉伯等西亚地区。自6世纪以来,中国便与波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同中亚大食(阿拉伯)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正式建立邦交关系,自建交之年到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该国先后遣使来华36次,大唐的很多都市都有波斯人在做生意。公元851年,阿拉伯人穆根来(Sulaymān)来到中国广州,他在游记中提到了茶叶:“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以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Sakh)。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穆根来到中国之前应该没有接触过茶,在他的眼中茶及唐人饮茶的嗜好都充满了陌生的新奇感。尽管如此,茶还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向西亚输出。1998年,德国海底寻宝者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打捞发现“黑石号”沉船。据考证,这艘船826年左右从中国驶往阿拉伯。在众多的唐朝文物中有一小碗,上面写有“荼盏子”三个字,这是茶在唐代已向西亚地区传播的有力物证。
二、茶叶及茶文化向东亚的传播
(一)茶向朝鲜的传播
从地缘上看,朝鲜半岛与中国接壤,通过陆路便可通达。从汉代起,中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便交往频繁,这种交通往来“对于朝鲜半岛国家的形成有着某种催化作用。”进入唐代后,中朝之间的往来更为密切,从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到昭宗干宁四年(897年)的近200年间,朝鲜曾向唐派遣使团89次。与此同时,唐代的风俗、饮食等在朝鲜半岛广为传播,茶作为重要的饮品同样流入了朝鲜半岛。《三国史记》载大武神王9年(26年),孙无恤吞并盖马国,杀其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闻盖马国王被杀“举国来降”。“苟茶国”中出现了“茶”字,但笔者推断这可能是金富轼在写作《三国史记》时,用汉字“茶”表朝鲜语之发音。西汉时,中国关于茶的文献记载尚颇为罕见,此时茶叶当不会传入朝鲜半岛。从公元7世纪起,茶已在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文献和碑刻中便有所体现。金立之《崇严山圣住寺事迹碑铭》中有“茶香”字样,收藏于韩国东国大学《崇严山圣住寺碑片》有“茶香手”字样。高丽时代,一然《三国遗事》收录金良鉴撰《驾洛国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文中记载的是新罗文武王即位之年(661年),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从上下文我们可以推断,茶在此处当为饮品。这是7世纪中后期,朝鲜半岛已有饮茶的史实。《三国遗事》中的记载并非孤证。《三国史记》载有薛聪的《花王戒》:“又有一丈夫,布衣韦带,戴白持杖,龙钟而步伛偻而来曰:仆在京城之外,居大道之旁,下临苍茫之野景,上倚嵯峨之山色,其名曰白头翁。窃谓左右供给虽足,膏粱以充肠,茶酒以清神,巾衍储藏,须有良药以补气,恶石以蠲毒。”薛聪生活在7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