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No·5
第20卷,第5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0
andDialectics Oct.,2003
2003年10月 Science,Technology
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的科技活动及其影响
赵冬,邢润川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清末民初是西方科技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国留日学生参与的科技活动就起到了积极的
推进作用。因而,分析他们的特殊贡献,对于搞清楚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与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5—0067—05
在清末民初的中日科技文化交流史上,有一支积极引进 5月,清政府派新任驻日钦差大臣裕庚率领13名学生抵日,
和传播科技知识的留日学生群体,他们的活动颇为引人注 于是揭开了中国学习日本,谋求富强的序幕。这是一场来自
目。这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广大(按留学人数计,当时留日居 于具有先进思想人物倡导,后又受到包括清政府和地方督抚
第1,其他依次为留美、英、法),更因为他们对科技文明理解 在内多方势力有力支持的活动。因此,开始不久便得到中国
的深度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的第一次高潮(见表1)。
一清末民初留学日本的动因分析
中国学生留日,始于清末甲午战争之后的1896年,该年
表1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人数*
时问 189818991900190l1903190419051906190719081909191219131914
人数 77 143 1592801000130080008000700040004000140020005000
*资料来源:此表的统计数字,主要是依据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
史》下卷第4()7页和房兆楹主编的《清末明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资料而制。
这次起因于甲午战争的刺激,并促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务派围绕军事工业展开的采矿、冶炼和运输业,设学堂、派遣
彻底觉悟后的思想与行动,不同于以往的救亡呼声,他们对 留学生、翻译西书,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活动。虽然都在谋
西方科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划时代性的。例如,严复这位 求中国自强之路,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成效,而且也找到
曾受过西洋文化系统训练的留学生,就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欲 了一些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但总体看来,认识上还有一
富强,必须彻底抛弃旧有的思想观念,而代之以西方进步的 定的局限性,即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程度仍然停留在器物
自由、民主和科学意识;认为学习西方要从直接引进、吸收其 层面上,没有看到西方国家根本命脉之所在。因此,中国即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手,努力把握西方处于人类认识发展 使获得某些先进的洋枪、洋炮、机械、轮船,但是到了关键时
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以制度层面的改革解决中国问题。…而 刻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中国的强大昌盛,而仍是软弱无力。特
反观从林则徐、魏源主张经世致用,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别是,甲午海战的失败再次警醒国人:技术工艺制造只是西
到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 方之皮毛,真正富国强兵之路在于制度变革。对此,深有感
术”,作为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学习的原则;E2j以及洋 触的梁启超在总结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时,曾以认识演进
【收稿日期】2003—01—02
【作者简介】 赵冬(1961一),男,山西汾阳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天津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