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利益分享制度的法律规制——基于贵州的田野调查.pdf

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利益分享制度的法律规制——基于贵州的田野调查.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利益分享制度的法律规制——基于贵州的田野调查.pdf

2013年第2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2.2013 0F NORMALUNIVERSrIY GeneralNo.185 第38卷 JOURNALZHEJIANG (总第185期) (SocialSciences) V01.38 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利益分享制度的法律规制 ——基于贵州的田野调查 文永辉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在贵州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存在着“公司+农户”、“工分制”、“民族文化保护奖金”等利益 分享模式。有的模式考虑到了本社区、本民族的传统而效果较好,但部分模式却使“非遗”权利主体处于被动 边缘地位,引发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影响了“非遗”的健康传承。在少数民族“非遗”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需 要对利益分享制度进行法律规制。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非遗”开发模式,分别采取法律直接规定、合同协 商、法律规定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现代公司模式等机制,并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来合理分配开发所产 生的利益。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非遗开发);利益分享;立法 中图分类号:G112;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13)02伽22-10 近年来,各地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440项,位居全国前列。并且,贵州拥有的非遗多 (以下简称“非遗”)进行商业化开发的活动进行 与少数民族有关,62项国家级非遗中,就有59项 得如火如荼。尽管这种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 属于少数民族,占95.2%。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 益,但学界对于非遗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异化甚 居的省份,拥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49个 547 至消亡的问题一直存有较大担忧,地方政府、投资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 983人,占全省人 者、少数民族社区、传承人、不同民众之间在此过 口的36.11%。L1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各民 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也大相径庭,在一些地方 族创造了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类民族民 甚至引发了较大的社会矛盾。少数民族非遗开发 间文化。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使贵州各民族的 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 内部交流与外界交流都极为困难,在阻碍经济发 制。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在贵州的田野调查 展的同时,也在各地形成了成千上万风格独特、绚 来探讨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及 丽多姿的文化岛屿,于不经意间保存下了各种精 如何通过立法对其加以完善。 彩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存犹如一 粒粒闪亮的珍珠,在贵州的大山深处熠熠生辉,令 一、少数民族非遗开发模式 世人神往。近年来,贵州各地将少数民族非遗作 贵州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62项,省级非遗 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卖点加以宣传开发,呈现 收稿日期:2012旬9_20 作者简介:文永辉(1976一),男,贵州瓮安人,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知识产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实证研究——以贵州为重点”(09xFXOl2);教育 部人文社科项目“贵州未识别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lY

文档评论(0)

wudixiao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