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祭十二郎文教案1.doc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郎:唐代对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子弟习惯称为郎,等于旧社会称“少爷”一样。
2.吾上有三兄:韩愈大哥韩会,二哥韩介,还有个三哥名字已失传。
3.在孙惟汝:韩愈的二哥本有两个儿子,把次子老成过继给大哥韩会,此时长子百川也已死了,韩愈本人还幼小,未结婚生子,所以说这时“在孙惟汝”。
4.孩提:小儿笑叫“孩”,“提”是抱的意思,“孩提”是形容其幼小。如此孩提又可冀其成立邪:韩愈怕韩湘、韩昶不能成立,但后来韩湘在穆宗长庆三年(823)进士及第,韩昶也在长庆四年(824)进士及第,都做了官,并非不能成立。
5.“苍苍”两句:指头发渐渐转白,牙齿渐渐脱落。此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二、课文析读
字字血泪凄楚动人
——读韩愈《祭十二郎文》
李道英
……
这是一篇祭文,文章通过对家庭、身世及一系列往事的回忆,倾诉了韩愈对亡侄诚挚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韩愈凄楚的人生慨叹。从内容上讲,此文写的不是什么重大题材;从思想上讲,也没有太多积极的思想意义,然而,它却成了韩愈抒情散文中的名篇,被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这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
形式特殊、不拘常格,是这篇祭文的一大特色。祭文这种文体产生很早,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文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在韩愈生活的时代,一般的祭文,虽然已有“赞言行”“寓哀伤之意”的内容,但多用四言韵文或骈文,形式呆板,篇幅短小,且多为称颂死者之词,华而不实,实际上成了一种有固定格套的应酬文字,换个人名,稍微变动一些内容,谁都可用。韩愈写的这篇祭文,在内容上,突破了以称颂死者为主的惯例;在形式上,摈弃了四言韵文或骈文的老套,采用纯净的散文笔法,散句单行,自由抒写。他又从叙事和抒情的实际出发,不受祭文篇幅简短的束缚,洋洋一千余言,叙事详备,抒写尽致,感情波澜起伏,手法灵活多变,完全脱去了前人写祭文的窠臼。这种不拘常格的变体祭文,在古代祭文中并不多见,在韩愈所写的祭文中,也属少有。这种文体上的革新,为更好地表达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然而,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的功德,而在于倾诉自己无限悲痛的诚挚感情。他的这一目的是通过如下几种手段达到的:
第一,叙事和抒情的紧密结合。老成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一生并无什么丰功伟绩,但他毕竟会有优点值得称颂。然而,韩愈于此一概不取,而是紧紧围绕着叔侄二人生离死别这个中心来写:早年二人零丁孤苦、共历忧患;自己为“斗斛之禄”而奔波劳碌,未能与侄儿相养共居;老成的疾病、死期,以及围绕着此事的书信来往;自己得到噩耗后的思想活动以及对处理后事的打算等等,都在文中一一叙出。所有这些,又全是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都写得生动、真切、不厌其详,充满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然而,作者并不是为叙事而纯客观地叙事,他的目的在于追述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深感遗憾的往事,以示二人关系不寻常、感情不一般。他把无限痛惜的深情寄寓于往事的叙述之中:早年虽遭忧患,但能叔侄相守,自是苦中之乐,然而自己当时并不理解嫂言之悲,不懂得叔侄相守之可贵,悲戚之情、痛惜之意,已见笔端;自己宦海沉浮,叔侄数次匆匆离合,自己虽多次努力实现共居愿望而终不可得,但每次分离又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料竟成死别,铸成千古遗恨,追悔之情,显而易见;叔侄二人从小感情亲密,但侄儿因何病而死、死于何时,自己都未弄清,深深的自责、内疚之情完全融会于无限忧伤的叙事之中。作者通过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自己的心情、感受都倾注在大量的生活琐事中,尤其是文中的几处诘问,犹如韩愈在与老成面谈,一方面显得亲切、情深;另一方面,他又是在与无知的死者说话,因而更显得倍加悲痛。叙事是为了抒情,叙事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情从事中来,事中有真情,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边哭边写,如泣如诉,从始至终,一气贯下,其痛苦情态,如在人眼前。
第二,反复抒写。少而强的老成突然死去,这是韩愈始料未及的,这对他思想上的打击,给他精神上的创伤是很重的。他的思想是很复杂、很痛苦的,要在这篇祭文中把自己的哀情全部倾诉出来,决非三言两语之事。比如他写自己得到老成去世消息后的心情和思想活动:由信写到疑,又由疑写到信;写自己因未弄清老成的死因、死期而产生的内疚、自责和痛不欲生感情时,围绕着不能“相养以生,相守以死”和“吾行负神明”,反复抒写,言之不足再言之,再言之不足三言之。这两处都达到了抒发哀情的高潮,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真挚沉痛的感情,于萦迴呜咽处表现得淋漓尽致,很能动人哀情,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三,语言朴实,不事雕琢。韩愈悼念亡侄,痛苦万分,写这篇祭文主要是抒发自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